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服孝的意思、服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服孝的解釋

帶孝。穿孝服、佩黑紗或戴白花等表示哀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白服之忌》:“ 晉 世婦人一時俱簪白柰花,相傳天女死,為之服孝。” 葉聖陶 《一生》:“伊公婆也不叫伊哭,也不叫伊服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服孝是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指親屬為逝者穿戴特定服飾以示哀悼的禮儀制度。根據古代禮制,服孝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與曆史淵源 "服孝"一詞由"服"(穿戴)與"孝"(哀悼)構成,最早見于《禮記·喪服小記》。其核心是通過服飾形制、穿戴時長等外在形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孝道倫理。周代形成的"五服制度"将服孝等級細化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服飾材質、縫制方式和穿戴周期(參考《周禮·春官》)。

二、禮制規範與等級劃分

  1. 斬衰:最重的喪服,以粗麻布制成且不縫邊,子女為父親、妻為夫需服三年,《儀禮·喪服》記載其"居倚廬,寝苫枕塊"的守孝規範。
  2. 齊衰:次重喪服,衣邊縫齊,為期一年至三年不等,如孫輩為祖父母服孝。
  3. 大功/小功:以較細熟麻布制成,分别為九個月、五個月,適用于堂兄弟姐妹等旁系親屬。
  4. 缌麻:最輕喪服,以細麻布為料,為期三個月,如為高祖父母等遠親服孝(參考《唐律疏議》卷十)。

三、文化内涵與社會功能 服孝制度承載着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論語·學而》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通過服飾符號系統,既構建了宗法社會的親疏秩序,又強化了"事死如事生"的家庭倫理。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特别指出:"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揭示服孝的本質在于情感表達。

四、時代演變與現存形态 隨着社會變遷,現代服孝形式已大幅簡化,但核心精神仍延續于民間習俗。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服孝"定義為"舊俗尊親死後,在服喪期内穿孝服,表示哀悼",反映出傳統禮制向現代文明的過渡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服孝”是漢語中表達哀悼的傳統禮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通過穿戴特定服飾或佩戴标志(如孝服、黑紗、白花等),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與追思。這一行為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體現了生者遵守傳統喪葬禮儀的态度。

  2. 表現形式
    主要包括:

    • 服飾:穿白色或素色孝服(古代常見麻布材質);
    • 配飾:佩戴黑紗、白花等标志物;
    • 行為:在特定時期内遵守喪期習俗,如不參與娛樂活動。
  3. 曆史與文化淵源
    明代文獻《野獲編》記載,晉代已有婦女簪白花為天女服孝的習俗。元代關漢卿的《窦娥冤》中也提到“服孝将除”,說明其曆史延續性。
    這一禮儀與儒家“孝”文化密切相關,強調對長輩的敬重與追思。

  4. 現代演變
    當代社會簡化了傳統服孝形式,城市中更多以黑紗、白花替代全套孝服,且喪期縮短。但核心意義仍保留,即通過外在符號表達内在哀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孝制度(如五服制度)或具體地域差異,可查閱相關民俗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隌闇谙記半上半下别居逼供不速參會插架萬軸茶餘飯飽晨齋絺句繪章出孝蹴圓鬥競幡幢光亮瞽言紅素嘩辨歡忱瓠栖較高驕戾經説矜善鹫翎居大不易饋饎類分連一接二犂牛龍睜虎眼緑澄澄冒制麋耗盤厲姘夫評審破璧毀珪仆媵千裡猶面青狐肉刑埽夷山呼申納順言疏訖思鳥司市糖饴同等通觀全局退膘讬便萬貫家私完顔尾瑣蚊毫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