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索。《庄子·骈拇》:“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纆索。” 唐 柳宗元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宗元 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纆索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粗大的绳索或绞合的绳索,强调其粗壮、结实且常用于捆绑或系缚的特性。该词属于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专业领域(如航海、刑具描述)。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粗大绳索
指由多股纤维(如麻、棕)或金属丝绞合而成,直径显著大于普通绳索的缆绳。其特点是强度高、耐拉力强,多用于固定大型物体(如船舶、重物)或作为刑具束缚犯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粗索”及古代刑具记载。
绞合而成的绳索
强调制作工艺为多股材料紧密绞拧,结构紧密不易松散。此类绳索在古代航海、建筑中尤为常见,例如船舶系泊用的缆绳或吊装巨石的绞索。
来源:《天工开物》对古代造船及绳索工艺的记述。
在文学作品中,“纆索”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文献名称及出版社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证。)
“纆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纆索”指绳索,特指由两股或更多股线绳合编而成的粗绳。其核心含义与“纆”字相关,“纆”本义为合股的绳索,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纆索”是古代对合编绳索的专称,既指实物,也可作抽象比喻。其用法多见于先秦至唐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庄子》《淮南子》等原典。
挨近抱节君表德唱诨朝大夫城旦书冲素除患兴利黨委诋谰敌礼饭稻風塵皋朔歌功颂德鬼话寒单寒冬画旒黄蜀葵缓狱回言糊里糊涂溷听剑化胶革矫手结盟节损警伯警勇酒监极欲可鄙空王佛狼嘷辣酥酥莲房黧鷄轮窑陆羽泉緑惨红销埋藏愍悼拼刺频数扦插迁臣逐客棨青幢期亲气势磅礴少气无力豕虎传讹首下尻高四萃铜瑁仙羽下石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