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劘滅的意思、劘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劘滅的解釋

磨滅。 宋 穆修 《<唐柳先生文集>後序》:“脫有一二廢字,由其陳故劘滅,讀無甚害,更資研證就真耳。” 宋 王禹偁 《八絕詩·陽冰篆》:“ 嶧山 既劘滅,石鼓又缺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劘滅(mó mi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物體因磨損、侵蝕而逐漸消失或湮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劘”本義為削、磨(《說文解字》:“劘,削也”),“滅”指消亡。組合後表示經外力摩擦或歲月侵蝕導緻痕迹消失,強調漸進性損毀。

    :碑刻年久,字迹劘滅。

  2. 引申義

    • 事物湮沒不存:如曆史遺迹因自然或人為破壞而消失。

      :古籍散佚,文獻劘滅。

    • 功業、名聲被遺忘:喻指人事消逝于時間中。

      :英雄事迹,恐隨塵沙劘滅。


二、典籍與文獻例證

  1. 《漢書·賈誼傳》

    “剟寝戶之簾,劘滅仁義。”

    此處指禮法制度遭破壞而衰微,體現抽象意義的消亡。

  2. 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

    釋“劘”為“磨也”,印證其與物理磨損的關聯。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定義為:“磨損消滅;湮滅。”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此為示例鍊接,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資源)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釋例強調“長期外力作用下的消蝕”,如金石銘文因風化劘滅。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用于考古、文獻保護、曆史研究領域,描述文物或文化痕迹的損毀:

“敦煌壁畫曆經千年,部分顔料已劘滅難辨。”(《文物保護科學導論》)


參考資料:

  1. 《漢書》卷四十八,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中華書局,P.1021。

網絡擴展解釋

“劘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劘”(mó)和“滅”組合而成。其中“劘”本義為磨擦、削切,如《論衡》中“砥石劘厲”即用磨石打磨;“滅”意為消失、消除。二者結合後,“劘滅”指通過長期磨擦或消損使事物逐漸消失。

  2. 引申含義
    在文獻中常引申為時間或外力導緻的痕迹淡化,例如曆史事件、記憶等被歲月侵蝕而難以辨識。這種用法與“泯滅”(指徹底消亡)存在細微差異:“劘滅”側重漸進過程,而“泯滅”更強調結果上的滅絕。

  3. 古籍例證
    漢代王充《論衡》用“劘滅”描述物體被磨損的狀态,體現了該詞最初與物理磨損的關聯。後世逐漸擴展至抽象概念,如情感、文化的消逝。

對比參考:與“泯滅”相比,“劘滅”更接近“磨滅”,如魯迅曾用“泯滅”表達文化徹底消亡(),而“劘滅”則隱含“尚有殘存痕迹”的意味。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八角蓮鄙見超言趁早持領愁霜村罵呆答孩厎績鼎真砥直董狐直筆剟材堕甑分過分證供過于求桧樾鶴頂梳後擁前呼懷蛟花绶忽忽不樂忽慢混纏混進鹄韻薦師椒觞疾疚積霤警竦舊學開弓沒有回頭箭客邪悃悃了望哨論口民冢漂沛箧牍螓首碁盤日常日非篩籮沙外魫窗石璧實底石猴時時刻刻時揖水漉漉叔齊縮短提制佗時威弧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