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緻功,取得功績。《書·禹貢》:“ 覃懷 厎績,至于 衡漳 。”厎,一本作“ 底 ”。《後漢書·章帝紀》:“追惟先帝勤人之德,厎績遠圖,復 禹 弘業,聖跡滂流,至于海表。” 王闿運 《诏建定興鹿壯節祠碑》:“明年涖本官,五載厎績。”
厎績(dǐ jì)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奠定功業或取得成就,尤指通過踏實努力達成重大目标。以下從釋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說明:
基本含義
“厎”通“砥”,本義為磨刀石,引申為“平定”“奠定”;“績”指功業、成果。“厎績”即奠定基業、成就功績,強調通過堅實努力實現重大目标,如治理山河、安定邦國等。
引申内涵
隱含持之以恒、腳踏實地的意味,常見于描述曆史人物(如大禹)曆經艱辛終成大業的典故,體現華夏文化中重實幹、求穩定的價值觀。
《尚書·禹貢》經典用例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釋義:大禹劃分九州疆土,循山伐木通道,奠定高山大河之秩序。)
注:《禹貢》中“奠”即“厎”的通假,後世注釋家如孔穎達疏:“厎,定也;績,功也。言禹定水土之功。”
來源:《尚書正義》,中華書局整理本(2018)。
曆史文獻佐證
“然河災之害,厎績遠聞。”
(指治理黃河水患的功績流傳久遠。)
“厎,假借為‘砥’,引申為平定之功。”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厎績:達成功績;奠定事業根基。
例:“大禹治水,厎績垂裳。”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87頁。
結論:“厎績”凝結了華夏文明對“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精神的推崇,其權威釋義及經典用例,彰顯了漢語詞彙的曆史深度與文化厚度。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尚書》原典及注疏本以深化理解。
“厎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厎績”是帶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強調通過努力達成功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語境。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典籍。
豹枕笆竹飙飃鬓髻布兵裁辭蠶織叉腰楚都黛慘大吉大利雕廢掉首牴觸頂磚頭反撥菲食薄衣逢比風軌虙羲歌歌關糧歸論孩子們耗亡核勘衡計話表惠和疆疆谏官簡散蛟绡紗赍持急斂暴征跼迹峻隘困摧老阿媽樂和離情别緒曼陀羅眉頭眼後靡旌墨封疲痾七尺軀清浄身青陵清一驅動戎門勝友室女座時遇梳栉惟塵尉悅文場翔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