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服,衰衣喪冠。《周禮·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 鄭玄 注:“制色宜齊同。” 孫诒讓 正義:“《注》雲‘制色宜齊同’者,《司服》雲:‘凡喪為天王斬衰’,衰冠之制,具《喪服經》。”《儀禮·喪服》“喪服第十一” 唐 賈公彥 疏:“婦人為夫之族類為義,自餘皆正,衰冠如上釋也。”
“衰冠”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指喪服中的兩種服飾組合,即衰衣(粗麻布制成的喪服)與喪冠(服喪時佩戴的帽子),合稱“衰冠”。這一組合在古代禮制中用于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不同親屬關系對應不同等級的衰冠形制。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鄭玄注:“制色宜齊同”,說明其形制與顔色需符合禮制規範。唐代賈公彥在《儀禮·喪服》疏中也提到“衰冠”的使用場景。
現代工具書存在兩種标注:
“衰冠”屬于“五服制度”的一部分,體現了古代喪葬禮儀的等級性。例如,為君王服喪需穿“斬衰”(最重的喪服),而遠親則穿“缌麻”(最輕的喪服)。
衰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衰和冠。衰的部首是衣,筆畫數為衣的一筆加之,總共是七畫;冠的部首是冖,筆畫數為冖的五畫加之,總共是六畫。
衰冠這一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衰冠指的是官員喪親時所佩戴的服飾。衰是指披在身上的單衣,冠是指戴在頭上的冠狀物。因此,衰冠的意思就是官員在喪親期間所佩戴的服飾。
在繁體字中,衰冠的字形為「衰冠」,與簡化字形相同。
當漢字剛剛形成時,衰冠的寫法沒有像現代一樣簡化,而是要複雜一些。例如,衰的古代寫法是「衤」加上「尤」,而冠的古代寫法是「冖」加上「丨人寸一」。這些寫法都比較繁瑣,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簡化。
1. 在古代,官員喪親時必須佩戴衰冠。
2. 漢字演變至今,“衰冠”已經成為一個常見詞彙,用來形容權勢的衰落。
組詞:腐衰、輝冠、遺衰。
近義詞:敝冠、敗冠、失冠。
反義詞:顯冠、正冠、盛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