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抹厉 ”。亦作“ 抹丽 ”。即茉莉花。 宋 杨万里 《送抹利花与庆长叔》诗:“抹利独立幽更佳,龙涎避香雪避花。”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末利》:“《洛阳名园记》云‘远方奇卉如紫兰、抹厉’,《王梅溪集》作‘没利’,又作‘抹利’。” 清 吴伟业 《送许尧文之官莆阳》诗之二:“抹丽香分鱼魫细,荔支浆胜橘奴甘。”鱼魫,兰花的一种。
“抹利”是“茉莉”的异体写法,在汉语词典中属于音译词,源自梵语“mallikā”或波斯语“mūrak”,指代木犀科素馨属的常绿灌木或藤本植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源考释 “抹利”最早见于宋代文献《诸蕃志》,记录为西域传入的香花称谓。明代《正字通》释为:“抹利,茉莉,花名,西域产。”说明该词通过音译与植物特性结合形成定名。
二、植物学特征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茉莉指代“常绿灌木,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香气浓烈,供观赏,花可提取芳香油或熏茶”。其花期特征在《广群芳谱》中被描述为“暮开朝敛”,具独特生物习性。
三、文化象征 《本草纲目》载其“性温味辛,利气和中”,既作药用又作茶饮。历代文人多赋诗赞颂,如宋代许裴《茉莉花》称“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体现其消暑意象。
四、语言演变 清代《康熙字典》将“抹利”归入“未集中·艸部”,标注为“茉莉俗作抹利”,反映汉字书写形式的历时演变规律。现代汉语已规范使用“茉莉”为正体。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植物志》及历代字书、类书文献,核心信息源自权威辞书定义及古籍考据。
“抹利”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私利,常带有道德批判色彩。
作为“茉莉”的异体写法,常见于古籍或诗词中。
两种含义无直接关联,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涉及道德批判,通常取第一种解释;若描述花卉或文学意象,则指茉莉花。
阿哥贬落冰解云散扯扯拽拽冲浪板递衍端意法规法统风浪负贵孚合怪惑官符含苴旱沴回翼江绿大简略简连湔裙蹇支嘉慰嘉羡绝种况乎聊赖流谦鹭车轮值躶形路食驴生机角瓮生根猛起米糒命妇冥无女身破落户諐度前郄勤绩穷途之哭权夺肉干乳剂上浮善眉善眼升玄神阙四穷天孙蜩螗屯堡武汉长江大桥无拘无缚下关子咸华腺细胞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