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俚曲的意思、俚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俚曲的解釋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詳細解釋

(1).通俗淺近的歌曲;民間歌曲。 宋 蘇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小兒緻語》:“詠舞雩於 沂水 ,久樂聖時;唱《銅鞮》於 漢 濱,空慚俚曲。” 金 元好問 《留别龍興汴禅師普照鑒禅師》詩:“俚曲隻知無《白雪》,遺音誰謂有朱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是日給假不夜作,夫妻設肴酒,呼婢輩度俚曲為笑。”

(2).指文人模仿民間俗曲體裁所寫的作品。如 蒲松齡 有《聊齋俚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俚曲是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歌曲形式,具有以下特點:

  1. 定義與性質
    俚曲又稱“俗曲”,是通俗淺近的歌曲形式。其内容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語言質樸自然,風格率真,常見于地方性傳唱。

  2. 創作來源
    既包括民間自發創作的歌謠小調,也有文人模仿俗曲體裁創作的作品。例如清代蒲松齡的《聊齋俚曲》系列(如《磨難曲》《寒林曲》),便是文人借用俚曲形式創作的經典。

  3. 曆史發展
    明清時期尤為興盛,淄川等地是重要流布區域。宋代蘇轼、金代元好問的詩文中已提及俚曲,清代是其成熟期,常被用于說唱長篇故事。

  4. 功能與傳播
    作為民間文學的一部分,俚曲承載着民衆的集體情感表達,兼具娛樂性和社會批判性。例如蒲松齡作品通過俚曲揭露社會矛盾。

  5. 語言特色
    采用口語化表達,句式靈活且押韻自由。如《聊齋俚曲》中大量使用山東方言,增強了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例句參考
蘇轼曾以“唱《銅鞮》于漢濱,空慚俚曲”表達對俚曲的欣賞();蒲松齡則在家中“度俚曲為笑”,可見其娛樂功能()。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定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俚曲”?

“俚曲”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或音樂曲風。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俚曲”這個詞由部首“亻”和“曲”組成。

部首“亻”代表人,表示音樂的創作和演唱是由人來完成的。

漢字“曲”的總筆畫數為6。

來源

“俚曲”這個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的民間音樂活動有關。

在古代,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間音樂形式和風格。這些音樂常常以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下來,并在特定的場合和節日中演奏和演唱。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特色的音樂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曲風,被人們稱為“俚曲”。

繁體

“俚曲”的繁體字為“俚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表示“俚曲”的漢字寫作“俚麴”。

例句

1. 他學會了幾首京劇俚曲,非常擅長演唱。

2. 這首俚曲用獨特的節奏和旋律表達了當地人民的情感。

組詞

音樂、曲風、歌曲、演唱、流傳、口頭傳承

近義詞

地方音樂、民間曲風、鄉土歌曲、土曲

反義詞

正統音樂、流行音樂、現代曲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