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俚曲的意思、俚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俚曲的解釋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詳細解釋

(1).通俗淺近的歌曲;民間歌曲。 宋 蘇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小兒緻語》:“詠舞雩於 沂水 ,久樂聖時;唱《銅鞮》於 漢 濱,空慚俚曲。” 金 元好問 《留别龍興汴禅師普照鑒禅師》詩:“俚曲隻知無《白雪》,遺音誰謂有朱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是日給假不夜作,夫妻設肴酒,呼婢輩度俚曲為笑。”

(2).指文人模仿民間俗曲體裁所寫的作品。如 蒲松齡 有《聊齋俚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俚曲是漢語詞彙中指稱一種特定民間音樂文學形式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定義與性質

    俚曲指流行于民間、用方言口語創作的通俗歌曲或小調。它區别于文人創作的雅緻詩詞或宮廷音樂,具有鮮明的民間性、地方性和通俗性特征。其内容多反映普通民衆的生活、情感、習俗和社會風貌,語言直白生動,曲調簡單易學,便于口頭傳唱。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電子版相關條目。

  2. 形式與特點

    • 語言通俗:使用地方方言、口語、俗語,貼近百姓日常生活表達。
    • 題材廣泛:涵蓋愛情、勞動、時令節慶、社會新聞、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 音樂性強:通常有固定的曲牌或旋律(常稱為“俗曲”),可配樂演唱,表演形式靈活,如清唱、說唱結合或伴有簡單樂器。
    • 流傳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傳,在特定地域或群體中流行。來源:參考《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中關于“俗曲”、“小曲”及民間音樂形式的論述。
  3. 曆史淵源與發展

    俚曲的曆史可追溯久遠,其形态在曆代民間歌謠、曲子詞、時調小曲中均有體現。明清時期,隨着城市經濟發展和市民文化繁榮,俚曲(或稱“時調”、“小曲”、“雜曲”)創作與傳播達到高峰,成為當時重要的通俗文藝形式。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聊齋俚曲》,便是運用當時山東淄川地區流行的曲牌和方言寫成的說唱作品集,是研究清代俚曲的重要實例。來源:依據《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及《聊齋俚曲集》(蒲松齡著,中華書局)相關研究。

  4. 代表作品與文化價值

    除《聊齋俚曲》外,各地均有具有代表性的俚曲品種,如北京的“八角鼓”、山東的“魯南五大調”、揚州的“清曲”等(這些名稱有時更側重表演形式,但包含大量俚曲内容)。俚曲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研究民間語言、音樂、民俗、社會曆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來源:綜合《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及地方文化志相關論述。

俚曲是中國傳統民間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用方言俗語創作、在民間廣泛傳唱的通俗歌曲或小調。它以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豐富多樣的題材,以及易唱易記的音樂形式,生動展現了民衆的生活智慧與情感世界,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俚曲是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歌曲形式,具有以下特點:

  1. 定義與性質
    俚曲又稱“俗曲”,是通俗淺近的歌曲形式。其内容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語言質樸自然,風格率真,常見于地方性傳唱。

  2. 創作來源
    既包括民間自發創作的歌謠小調,也有文人模仿俗曲體裁創作的作品。例如清代蒲松齡的《聊齋俚曲》系列(如《磨難曲》《寒林曲》),便是文人借用俚曲形式創作的經典。

  3. 曆史發展
    明清時期尤為興盛,淄川等地是重要流布區域。宋代蘇轼、金代元好問的詩文中已提及俚曲,清代是其成熟期,常被用于說唱長篇故事。

  4. 功能與傳播
    作為民間文學的一部分,俚曲承載着民衆的集體情感表達,兼具娛樂性和社會批判性。例如蒲松齡作品通過俚曲揭露社會矛盾。

  5. 語言特色
    采用口語化表達,句式靈活且押韻自由。如《聊齋俚曲》中大量使用山東方言,增強了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例句參考
蘇轼曾以“唱《銅鞮》于漢濱,空慚俚曲”表達對俚曲的欣賞();蒲松齡則在家中“度俚曲為笑”,可見其娛樂功能()。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定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闆櫈薄産曹聚插定朝中措蚩笑酬金觸挂唇紅齒白打牙點球狄騠東郊兜馱恩怨二十進制發面點心返堿番僞幹基核子反應糇食懷清懷珍界至機秘輯穆晶晶靜縣既望老爺兒梅花調梅花菊逆濞泥融覺炮石蓬茨軿阗匹配乞覓秦垢覃慶羣言堂商人稍勝一籌蛇杖手搏雙親送神俗子騰裝钿璎鐵面無情體育館土混混退蜚歪談亂道違式五帝坐薢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