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宋 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唐 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 宋 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戊午,詔应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銓磨勘,优与处分。”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 唐 制,郊祀行庆,止进勋阶, 五代 肆赦,例迁官秩,本朝因之。 孙何 、 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四年》:“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 崇政殿 ,迁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清 陶福履 《常谈·磨勘》:“ 唐 开元 二十五年,礼部侍郎 姚亦 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国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户部侍郎 李紱 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3).查核。《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毕,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但拷问科决而已。” 宋 范仲淹 《再奏辩滕宗谅张亢》:“一面勘鞫干连人,并将已取到 庆州 钱帛文帐磨勘。”
(4).反复琢磨;钻研。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但忆与 彭民望 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东山 细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 高攀龙 《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但子细磨勘,似説得稍阔。”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 塘南 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澈心境者矣。”
磨勘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随时代和语境演变。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述其释义:
“磨勘”原指反复审验、核查的过程。“磨”含琢磨、推敲之义,“勘”为校对、审查,合指对文书、考绩等事物的细致审核。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列为词源基础。
科举制度
宋代起作为科举复核制度,《宋史·选举志》载:“凡举人,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仍须经磨勘院复审。”指礼部对及第者答卷的复查,防止舞弊。明清时期演变为对官员任期考绩的审查,如《清史稿》提及“三年俸满,由督抚题请磨勘”。
职官考课体系
特指古代官员升迁前的资历审查制度,需核查任职年限、政绩等要件。宋代《职官分纪》详述“磨勘之法,必验历任文书,稽考功过”。
在禅宗典籍中,“磨勘”引申为对修行境界的勘验。《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师以机锋对话“磨勘学人”,检验其悟性深浅,此用法见于佛教公案文献。
参考资料:
“磨勘”是一个多义词汇,主要应用于古代政治与科举制度中,其含义可归纳如下:
唐宋时期的考核机制
唐代:官员由州府或直属长官考核功过行能,分为九等记录于“考状”。任期结束后,吏部与观察使复验考绩,决定升降,称为“磨勘”。
宋代:设“审官院”专管官员考课,形成制度化流程,防止申报不实或升降不当。
流程与目的
通过量化考核(如政绩、任期)决定官员晋升或降黜,例如《唐文拾遗》记载唐德宗通过磨勘审核内侍官阶位。
适用范围
明清时期对乡试、会试试卷的复查,由翰林院官员核查内容、书法是否符合规范,防止舞弊或疏漏。
具体操作
例如明代黄佐《翰林记》提到“评驳进呈试录”,清代延续此制度。
查核与验证
广义指对事务的反复核查,如宋代经济监督中的审查。
学术钻研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磨勘”被引申为推究学问、反复琢磨的治学态度。
“磨勘”的核心是古代制度化的审核机制,既用于官员政绩考核(唐宋),也用于科举公正性保障(明清),后衍生出广义的查核与钻研含义。不同时期的具体操作和侧重点有所差异,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霭霭贬家逋人舂堂触摸屏窜犯搓紧打情骂趣遁弃濆旋纷杂孚佑高袤共用天线系统妫女海外侨胞翰墨人荐主胶掌借巧节事金地进纳久许赍咨抉瑕掩瑜科髻阑入吏兵流肿龙額侯履舃马氂蛮力绵绒墨研镊撏凝洁诺已叛乱谦崇潜目气忿忿晴天开水路阙焉衢歌上弟慎身修永诗风霜琯孀节殊操水君熟识素愿探赏统观响逸先意承志晓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