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末摋 ”。1.抹杀。扫灭。《汉书·谷永传》:“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废承天之至言,角无用之虚文,欲末杀灾异,满谰诬天,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颜师古 注:“末杀,扫灭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五》:“ 智 按《汉书·谷永传》‘欲末杀灾异,满谰诬天’,即‘抹摋’字,后人加手耳。”
(2).减轻;降低。《新唐书·酷吏传·吉温》:“ 萧炅 为 河南 尹,御史遣 温 到府有所讯詰,乃并治 炅 ,不为末摋。”《新唐书·张镒传》:“顷之,与 吐蕃 相 尚结赞 盟 清水 ,约牛、马为牲。 鎰 耻与盟,将末杀其礼,乃紿语 吐蕃 ,以羊、豕、犬代之。”
“末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含义
词形变体
也写作“末摋”或“末?”,属于异体字或通假用法()。
汉典()及多部词典()均将其核心义项归纳为“扫灭”与“减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研究。如需深入探究,建议查阅《汉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汉语工具书。
末杀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最后阶段具有毁灭性的作用。
末杀是由部首木和杀组成的汉字,共有10个笔画。
末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籍中,后来逐渐被人们引用和使用,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
末殺(繁体字)是末杀的繁体字形式,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末的上部为“木”,下部为“未”,杀的左部为“广”而右部为“乞”,组合在一起形成末杀这个词。
1. 这个病人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末杀的阶段。
2. 经济危机导致了该公司的末杀,最后不得不倒闭。
末路、末梢、杀伐
将杀、尽杀
起杀、初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