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渠的意思、白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渠的解釋

(1). 漢 宮觀名。《太平禦覽》卷一七九:“﹝ 漢 宮殿﹞有 臨仙觀 …… 白渠觀 。”

(2). 漢 代 關中 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今 陝西省 境。 漢 白公 所開,故名。《漢書·溝洫志》:“ 太始 二年, 趙 中大夫 白公 ,復奏穿渠引 涇水 ,首起 谷口 ,尾入 櫟陽 ,注 渭中 。袤二百裡,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 白渠 。”《古詩源·鄭白渠歌》:“田於何所, 池陽 谷口 , 鄭國 在前, 白渠 起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渠是中國古代關中地區著名的水利工程,其名稱源于漢代開鑿者的姓氏。以下是基于權威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與開鑿背景

白渠因西漢白公主持修建而得名。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中大夫白公奏請引泾河水灌溉農田,工程建成後命名為"白渠"(《漢書·溝洫志》載:"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陽")。區别于戰國時期修建的鄭國渠,二者并稱"鄭白渠",同為關中農業命脈。

二、工程路線與功能

  1. 引水路線

    自泾陽縣西北谷口(今陝西王橋鎮)引泾河水,向東南延伸至渭河北岸,全長約200裡。主幹渠經泾陽、三原、高陵等縣,最終注入渭河(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詳載其走向)。

  2. 灌溉效益

    可灌溉農田4500餘頃(約合今28萬畝),《漢書》稱其"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反映了其對關中農業的深遠影響。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唐代擴建為三白渠(太白、中白、南白),宋代納入豐利渠體系。其"且溉且糞"的淤灌技術(《漢書》載:"泾水一石,其泥數鬥")有效改良了鹽堿地,成為古代水利科技典範。元代王祯《農書》評價:"鄭國、白渠溉田萬頃,為利甚溥"。

四、現代遺存與學術研究

今陝西泾惠渠即白渠遺址基礎上改建。曆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在《中國的運河》中指出:"白渠的修建标志着漢代水利工程技術的高峰,其渠系布局深刻影響了後世農田水利規劃"。現存唐代《三渠記》碑刻(藏西安碑林)為重要實物佐證。


參考文獻來源

班固《漢書·溝洫志》

郦道元《水經注》

王祯《農書》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陝西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白渠”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但核心指代漢代關中地區的重要水利工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水利工程釋義(主要含義)

  1. 由來與命名
    白渠始建于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趙中大夫白公提議修建而得名。它與戰國時期的鄭國渠合稱“鄭白渠”,是關中平原灌溉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2. 地理位置與規模
    西起泾陽谷口,引泾河水東南流,經三原、高陵、栎陽(今西安市臨潼區),最終注入渭河,全長約200裡,灌溉農田達4500餘頃(約合今31.5萬畝)。

  3. 工程作用

    • 農業效益:泥沙富含養分,“泾水一石,其泥數鬥”,可改善土壤肥力,促進關中糧食增産,民謠贊其“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 軍事與經濟:唐代曾利用白渠放水阻敵,兼具防禦功能;同時支撐了長安的漕運與經濟。
  4. 曆史演變

    • 唐代分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統稱“三白渠”,灌溉面積一度擴至萬餘頃。
    • 明清時期逐漸衰廢,清代改築為涇惠渠,原白渠體系退出曆史舞台。

二、其他釋義

  1. 漢代宮觀名
    作為次要含義,白渠亦指漢代長安城内的宮觀建築之一,見于《太平禦覽》等古籍記載,但與水利工程無直接關聯。

三、文化影響

白渠與鄭國渠共同奠定了關中“天府之國”的基礎,其工程智慧對後世水利技術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作為古代農業文明的典範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白渠的工程細節或曆史變遷,可查閱《漢書·溝洫志》或地方水利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近闆結北楚閉籴弊蓋碧鮮打倒道稱大喜過望滌蕩跌跌撻撻鼎鍋豆青惡衣惡食罰願肺渴孤履危行好善嫉惡闳重皇協壺漿箪食簡稱簡第簡歡郊垧夾庾擊鼓聯合會飉厲梨花雲吝口流猋蘆蕩賣勁民營迷途知返密谕鳥迹書偏昵全義權埶熔岩灑調身地伸手飾辯式序守方貼着土種罔民完盛隗山汙慢五學曉熟謝池春慢卸裝曦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