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屓赑的意思、屓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屓赑的解釋

亦作“屭贔”。1.強壯有力;堅固壯實。 宋 蘇轼 《桄榔庵銘》:“百柱屓贔,萬瓦披敷。” 明 劉基 《松風閣記》一:“土石屭贔,雖附之不能為聲。”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序》:“ 明 中葉有 李 何 ,猶 唐 有 李 杜 , 宋 有 蘇 黃 。 空同 詩如巨靈屓贔,鑿石開山。” 清 趙翼 《右手患風痹》詩:“迴憶年少時,作力何屓贔。”

2.蠵龜的别名。 金 劉從益 《搗金石砦作建除體》詩:“破碑字仍在,屭贔卧深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賜外國詩》:“屭贔宏文,昭回雲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屓赑”一詞的正确寫法應為“赑屃”(bì xì),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屬于“龍生九子”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形與讀音

    • “赑”由三個“貝”組成,讀作bì,本義指用力的樣子。
    • “屃”原寫作“屓”,讀作xì,後演變為“屍”字頭加“貝”,表示巨龜形态。
  2. 文化象征
    赑屃形似龜,龍頭龜身,力大無窮,常被雕刻為石碑的底座。它象征負重、穩固與長壽,多見于陵墓、廟宇等莊嚴場所。

  3. 文學與藝術中的意義
    古代文人用“赑屃”比喻文筆雄健或肩負重任,如《西京賦》中“巨靈赑屃”形容神力。現代常作為傳統文化符號出現在雕塑、建築裝飾中。

  4. 注意字形混淆
    用戶提到的“屓”是“屃”的異體字,需注意正确書寫為“赑屃”。該詞無負面含義,屬中性或褒義詞彙。

若在碑刻、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遇到此詞,多與上述文化意象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屓赑的意思

《屓赑》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貶義,意思是指行為輕浮、無聊而缺乏内涵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屮 (屮字底部的三點為屮字的單手寫法)

筆畫:11畫

來源和繁體

《屓赑》一詞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意指文人的品評态度。後來,它逐漸演變為對于行為輕狂、輕浮無聊的諷刺。

在繁體中,屓字保留了原本的形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屓字古時的寫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字形的細節上有所區别。具體變化可以根據不同的朝代而有所不同。

例句

他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閑,真是個屓赑之徒。

組詞

屓赑層出不窮 | 屓赑無聊 | 屓赑之輩

近義詞

輕浮、薄情、庸俗、俗氣

反義詞

沉穩、内斂、深沉、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