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默存的意思、默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默存的解釋

謂形不動而神遊。《列子·周穆王》:“化人復謁王同遊,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既寤,所坐猶嚮者之處,侍禦猶嚮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下》:“ 興元 城固縣 有 韋氏 女,兩歲能語,自然識字,好讀佛經……至八歲,忽清晨薰衣靚粧,默存牖下。父母訝移時不出,視之,已蛻衣而失,竟不知何之。” 宋 蘇轼 《永和清都觀謝道士求此詩》:“覊枕未容春夢斷, 青都 宛在默存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默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及文化背景理解:

一、基本含義

作為成語時,默存指“默默記住或保存在心中”,強調不聲張的内在沉澱。例如将情感、教誨等深藏于心,常用于形容内斂的處世态度。

二、哲學與古籍中的引申義

在道家文獻中,默存表達一種“形不動而神遊”的境界。如《列子·周穆王》記載周穆王與化人神遊時,侍從稱其“默存”,指身體靜坐而精神遨遊天地,體現超脫世俗的精神狀态。唐代《酉陽雜俎》亦用此描述女子入定般的專注。

三、現代文化中的特殊指代

該詞亦為作家錢鐘書的字(、3提及),取自《易經·系辭》“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與其學術風格相呼應。

使用場景

  1. 文學創作:描述人物内斂或精神超脫時,如“他默存往事,獨守初心”。
  2. 哲學讨論:用于闡釋道家“形神分離”的思想。
  3. 日常表達:強調隱秘的情感或記憶,如“這份感動,我願默存心底”。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錢鐘書生平,可參考《列子》相關篇章及傳記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默存——一個古老而富有内涵的詞

默存,一個古老而富有内涵的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默”和“存”。

“默”字的部首是“黑”,總共有11個筆畫。它的意思是“不出聲音”、“不開口”、“安靜”。在古時候的寫法中,也有使用“日”和“月”兩個字作為部首的情況。這個字也可以作為姓氏的一個字。

例句:他默默地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存”字的部首是“子”,總共有6個筆畫。它的意思是“保管”、“保存”、“存放”。在古代漢字中,也有使用“在”和“士”作為部首的寫法。這個字也可以做為古時姓氏的一個字。

例句:他存儲着很多重要的文件和資料。

“默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代表了一種對内心深處的思考、守望和保持的行為。它象征了人們在安靜的時刻默默地思考,并将這些思考保管在心底,不輕易外露。

在繁體字中,“默存”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和意思,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

其他相關的詞組有:“默念”、“默讀”、“默思”等,它們都和“默存”有着相似的意義。近義詞有“潛心”、“沉思”、“默想”,而反義詞則是“吵鬧”、“喧嚣”、“開口”。

綜上所述,“默存”是一個富有内涵的詞語,它代表了深思熟慮和内心保持的重要價值。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默存,并通過默存來尋找内心的平靜和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