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波破浪。《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 李善 注:“《説文》曰:‘撆,擊也。’撆與撇同也。” 唐 李賀 《宮娃歌》:“願君光明如太陽,放妾騎魚撇波去。” 清 金農 《海會寺池上觀魚呈道禅師》詩之三:“撇波逐隊争迎我,錯認臨江白石郎。”
“撇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古籍出處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中寫道:“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李善注《說文解字》時提到:“撆,擊也。撆與撇同也。”
此句通過對比“撇波”與“乘舟”,強調動作的激烈程度。
文學化表達
唐代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願君光明如太陽,放妾騎魚撇波去。”
這裡以“撇波”形容騎魚破浪而去的場景,寄托了強烈的情感。
清代延續
清代金農《海會寺池上觀魚呈道禅師》中也有“撇波逐隊争迎我”的描寫,延續了該詞的動态意象。
“撇波”多用于詩歌或古文,通過“擊破波浪”的動作傳遞力量感或急切感,具有鮮明的文學色彩。其使用場景常與水、舟、魚等意象結合,增強畫面表現力。
《撇波》是一個漢字詞語,是形容人的言行舉止快速輕盈的意思。其拆分部首為“手”和“氵”,總計有8個筆畫。該字的來源有待考證。在繁體字中,寫作「撇波」。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有一種變體寫法為「撥波」。以下是一些使用這個詞的例句:
1. 他走路像飛一樣,簡直就是一個撇波的身影。
2. 她演奏鋼琴的技巧非常出色,指尖跳動間展現出撇波的靈動。
3. 這位舞蹈演員舞姿翩翩,舞台上宛如一幅撇波的畫卷。
- 撇下:抛棄,離開
- 撇開:不考慮,不涉及
- 波瀾:形容事情起伏不定,變化劇烈
- 波及:連帶影響,擴散到其他方面
- 波紋:水面或物體上形成的波動紋理
- 波動:振動、擺動
- 波光:光線映射下形成的波狀變化
- 纖巧:細小而巧妙
- 機警:靈活、敏捷
- 溫婉:柔和溫柔的氣質
- 俏皮:機智、活潑
- 笨拙:行動遲緩、不靈巧
- 拙劣:不靈敏、不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