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祀的意思、逆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祀的解釋

違反上下位次的祭祀。《左傳·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 僖公 ,逆祀也。” 杜預 注:“ 僖 是 閔 兄,不得為父子,嘗為臣,位應在下,令居 閔 上,故曰逆祀。”《孔子家語·顔回》:“設虛器,縱逆祀,祠海鳥:三不智。” 明 劉基 《吉禘于莊公作僖公主》:“又其甚者,禘太廟以緻妾母,縱逆祀以亂昭穆, 魯 之禮不可言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祀指違反宗廟祭祀的正常次序,尤指在宗廟祭祀中颠倒祖先的昭穆位次或僭越身份進行祭祀的行為,屬于古代禮制中的嚴重失禮。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面:

一、核心釋義

  1. 亂昭穆之序

    古代宗廟祭祀需嚴格遵循"昭穆制度":始祖居中,二世、四世等偶數代祖先為"昭",位于左;三世、五世等奇數代祖先為"穆",位于右(《周禮·春官·小宗伯》)。若将後輩祖先牌位置于先輩之上,或混淆左右位次,即構成"逆祀"。例如《春秋·定公八年》記載魯國"從祀先公",将僖公神位置于闵公之上,因僖公為闵公之兄,此即典型的逆祀行為(《左傳·定公八年》)。

  2. 僭越身份而祭

    違反等級規定祭祀不應由自己主祭的對象,如諸侯擅自祭祀天子專屬的天地之神,或庶民祭祀諸侯宗廟,均屬逆祀範疇(《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二、禮制背景

逆祀被視為對祖先倫理與政治秩序的破壞。《論語·為政》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而逆祀違背了"尊尊親親"的禮法原則。據《左傳·文公二年》載,魯國逆祀引發"君子以為失禮",孔子更批評其"誣祖慢神"(《孔子家語·禮運》)。

三、曆史案例

魯國"跻僖公"事件是著名史例:魯文公将父親僖公的神位升于闵公之上,因闵公在位早于僖公且為君,僖公實為臣弑君即位,此舉引發強烈非議(《國語·魯語上》:"逆祀而不止,無天必病")。此案例成為後世讨論宗法制度的重要參照。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逆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ì sì,主要指違反祭祀禮儀中的尊卑、長幼或君臣位次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宗廟祭祀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典故與實例

  1. 《左傳》記載(文公二年):
    • 魯國在太廟祭祀時,将兄長僖公(曾為臣子)的牌位置于弟弟闵公(曾為君主)之上。按禮制,臣子不可淩駕于君主,因此被視為“逆祀”。
    • 杜預注解稱:“僖是闵兄,嘗為臣,位應在下,令居闵上,故曰逆祀。”
  2. 《孔子家語》中提到,逆祀是“三不智”之一,即不合禮法的祭祀行為。

文化意義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逆祀”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強調對傳統禮法的違背,較少用于日常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愛護備詳箯筍燈籠冰魂雪魄不巧策目搽拳馳芳貙犴促弦耽溺締搆抵轹抵蹋緞匹庫對流層婓婓跟鬥谷稼國胄骨體河澀輷磕華貴懷甎華靡忽突疆度澆禱燋鲠集體經濟空當梁津钌甃栗跗淩朁醽醁鱗羅梅花點猛火油搒械平解僑胞起講侵略起源绮劄屈折軟檐臊皮視死猶歸首令說千說萬宋高宗宋臈挺正褪色畏口慎事挦綿扯絮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