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反上下位次的祭祀。《左傳·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 僖公 ,逆祀也。” 杜預 注:“ 僖 是 閔 兄,不得為父子,嘗為臣,位應在下,令居 閔 上,故曰逆祀。”《孔子家語·顔回》:“設虛器,縱逆祀,祠海鳥:三不智。” 明 劉基 《吉禘于莊公作僖公主》:“又其甚者,禘太廟以緻妾母,縱逆祀以亂昭穆, 魯 之禮不可言矣!”
“逆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ì sì,主要指違反祭祀禮儀中的尊卑、長幼或君臣位次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宗廟祭祀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當代語境中,“逆祀”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強調對傳統禮法的違背,較少用于日常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禮記》等典籍。
《逆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違背正常的祭祀儀式或者反常地進行祭祀活動。
《逆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示,筆畫是13畫。
《逆祀》這個詞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社會,通過祭祀來禱告神靈是一種信仰和宗教活動。逆祀作為一個反義詞,意味着對祭祀儀式的不敬或違背。
在繁體字中,逆祀的寫法是「逆祀」。
古時候逆祀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為「逆祀」+其他輔助字部分。
1. 他們舉行了一場逆祀儀式,結果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2. 逆祀神靈是不被社會所容忍的行為。
1. 逆流:不按照正常方向流動。
2. 逆行:違反正常交通規則行駛。
3. 逆境:不順利的困境或環境。
近義詞包括:違禮、冒犯、不敬。
反義詞是正祀,意思是按照正常儀式進行祭祀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