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畏的意思、兢畏的詳細解釋
兢畏的解釋
敬慎。 宋 曾鞏 《賀熙甯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伏惟皇帝陛下有聰明好古之質,有恭儉愛人之誠,兢畏萬機,仔肩一德。”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公之從 鄭 薛 也,以克己兢畏為主,敬德集義,於 張公 盡心焉。”
詞語分解
- 兢的解釋 兢 ī 〔兢兢〕小心,謹慎,如“兢兢業業”、“戰戰兢兢”。 筆畫數:; 部首:兒; 筆順編號: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兢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wèi,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基本含義
指對事物或情境持有謹慎、敬畏的态度,常表現為小心憂慮的狀态。它融合了“兢”(兢兢業業,謹慎)和“畏”(敬畏、畏懼)的雙重含義,強調在面臨不确定性時既保持警覺又心懷敬重。
2.詳細解釋
- 情感表現:因擔憂未知風險或結果而産生的謹慎心理,可能伴隨一定程度的恐懼,但更側重于理性的克制與責任感。
- 行為特征:體現為做事認真細緻,如《論語》中“君子兢兢業業”所述,強調勤勉與自我約束。
3.詞源與文獻引用
- 起源:部分學者認為其與儒家經典相關,如宋代曾鞏在《賀熙甯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中用“兢畏萬機”形容君主治理國家的審慎态度。
- 演變:葉適的墓志銘中亦提到“克己兢畏”,進一步引申為道德修養層面的自我約束。
4.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對職責、規則或重大事件的嚴肅态度,如職場中嚴謹的工作作風,或對自然、曆史的敬畏感。
5.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兢兢業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 反義詞:輕率魯莽、肆無忌憚。
“兢畏”既包含對未知的警惕,也蘊含積極的責任感,常用于褒義語境,體現中華文化中謙遜與克己的傳統價值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兢畏是一個具有深刻含義的詞彙,它表達了人們在面對重大挑戰或困境時産生的恐懼和憂慮。這種憂慮不僅來自于外部的壓力和威脅,更來源于内心的擔憂和遲疑。下面是關于《兢畏》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兢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兒」,右邊的部首是「刀」。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
《兢畏》最早出現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是司馬相如所創作的《上林賦》中的一句話:"無射我帷弁,無弱我兢畏"。這裡的兢畏指的是勇敢和害怕同時存在的心理狀态。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兢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兢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兢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可以寫作「㡇㡄」。
例句
- 面對新的工作挑戰,他充滿了兢畏之情。
- 學生們站在講台前,緊張和兢畏感充斥在他們心中。
組詞
- 兢兢業業:形容人勤勤懇懇,一絲不苟。
- 顧慮重重:形容人對事情十分擔憂,心中充滿疑慮。
近義詞
- 惴惴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擔心憂慮。
- 戰戰兢兢:形容人十分恐懼和害怕。
反義詞
- 泰然自若:形容自信從容,毫不畏懼。
- 無所畏懼:形容人無所顧忌,不受恐懼困擾。
通過上述内容,我們詳細了解了《兢畏》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