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耳駭目的意思、驚耳駭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耳駭目的解釋

耳聞目見後内心震驚。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王昌齡》:“又‘長亭酒未醒,千裡風動地’,‘天仗森森練雪拟,身騎駿馬白鷹臂’,斯并驚耳駭目。”亦作“ 驚見駭聞 ”。 清 劉大櫆 《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祇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嘗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驚耳駭目

指所見所聞令人極度震驚恐懼,形容事物反常或場面驚人,使人耳目受到強烈沖擊。該詞由“驚耳”與“駭目”并列構成,強調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帶有強烈的負面情感色彩。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驚耳:聲音刺耳,使人聽聞後驚恐不安;
    • 駭目:景象駭人,使人目睹後心神震駭。

      二者疊加,突顯感官遭受劇烈刺激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整體釋義

    形容事物超出常理或認知範圍,引發強烈恐懼與不適。

    例:戰場殘骸遍布,景象驚耳駭目,令生還者終生難忘。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二、典故與古籍出處

始見于《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為命,安知其所?故國亂非獨亂也,又必召寇。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義。攻亂則脆,脆則攻者利;攻義則辱,辱則攻者不利。故驚耳駭目、殘暴之兵,雖成必敗。”

此處以“驚耳駭目”形容戰争慘狀,暗喻暴虐手段終緻失敗。

來源:《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


三、現代用法與延伸

  1. 使用場景

    多描述災難、暴力、離奇事件等負面場景,如:

    • 災後現場慘狀驚耳駭目;
    • 犯罪手法令人驚耳駭目。

      來源:《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1989年。

  2. 情感強度

    較“觸目驚心”更具聽覺沖擊力,強調綜合感官的極端刺激。

    例:爆炸聲伴隨火光沖天,驚耳駭目之景讓圍觀者四散奔逃。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感官維度 情感強度
驚耳駭目 聽覺+視覺 雙重沖擊 ★★★★★
觸目驚心 視覺主導 視覺沖擊 ★★★★☆
毛骨悚然 心理生理反應 内在恐懼 ★★★☆☆

注意事項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及正式描述,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引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在非負面場景中誤用。

綜合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4年;《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網絡擴展解釋

“驚耳駭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ng ěr hài mù,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所見所聞極為震撼,令人感到震驚甚至恐懼。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與結構

  1. 字面拆分

    • “驚耳”:指聽到的聲音令人吃驚;
    • “駭目”:指看到的景象使人恐懼。
      兩者結合,強調感官受到雙重沖擊,内心難以平靜。
  2. 深層含義
    多用于描述極端驚人的場景或事件,如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帶有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感()。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1. 最早記載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描述風雲突變、雷聲轟鳴的駭人景象()。

  2. 文學引用
    唐代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價王昌齡的詩句“天仗森森練雪拟,身騎駿馬白鷹臂”時,稱其“斯并驚耳駭目”,突顯語言表現力帶來的震撼效果()。


三、現代應用

  1. 適用場景

    • 描述災難性場面(如爆炸、地震);
    • 形容藝術作品中極具沖擊力的表達;
    • 用于誇張表達對某事物的驚訝或恐懼。
  2. 同義替換
    可替換為“觸目驚心”“駭人聽聞”,但“驚耳駭目”更強調視聽雙重沖擊。


四、擴展說明

該成語在清代文獻中亦有變體“驚見駭聞”(),但現代以“驚耳駭目”為規範用法。其注音為ㄐ一ㄥ ㄦˇ ㄏㄞˋ ㄇㄨˋ,詞性為形容詞性成語()。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按诘百六陽九巴榄陂辭背剪标高慘顔沉迷川端康成偨傂達觀知命達鑒東踅西倒端平惡形惡狀反國芳俎府闆扛鼎跟即管韻谷米蠱脹固執己見湖霸掍成監仆介弟接二連三驚視觔力稷食舊井磕睡蟲唠哆馬郎婦描繡閩蚋泡影陪奉瓶錫普天牽腸窮猿失木傷疤甚至于世紀末手口之澤雙台思度肆通瓦工衛道慰藉兀爾享會仙卉孝悌力田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