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聞目見後内心震驚。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王昌齡》:“又‘長亭酒未醒,千裡風動地’,‘天仗森森練雪拟,身騎駿馬白鷹臂’,斯并驚耳駭目。”亦作“ 驚見駭聞 ”。 清 劉大櫆 《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祇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嘗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驚耳駭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ng ěr hài mù,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所見所聞極為震撼,令人感到震驚甚至恐懼。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拆分
深層含義
多用于描述極端驚人的場景或事件,如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帶有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感()。
最早記載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描述風雲突變、雷聲轟鳴的駭人景象()。
文學引用
唐代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價王昌齡的詩句“天仗森森練雪拟,身騎駿馬白鷹臂”時,稱其“斯并驚耳駭目”,突顯語言表現力帶來的震撼效果()。
適用場景
同義替換
可替換為“觸目驚心”“駭人聽聞”,但“驚耳駭目”更強調視聽雙重沖擊。
該成語在清代文獻中亦有變體“驚見駭聞”(),但現代以“驚耳駭目”為規範用法。其注音為ㄐ一ㄥ ㄦˇ ㄏㄞˋ ㄇㄨˋ,詞性為形容詞性成語()。
《驚耳駭目》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某件事物或景象令人震驚和恐懼。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驚”、“耳”、“駭”、“目”四個部首和七個筆畫。
“驚”部首通常表示與感情和動作相關的意義,例如:驚訝、驚喜等。它表示事物使人感到意外。
“耳”部首表示與耳朵相關的意義,例如:聽、聽覺等。它表示與聽覺相關的感覺。
“駭”部首表示使人害怕、震驚的意義,例如:駭人聽聞、駭人的景象。它表示與恐懼和震驚相關。
“目”部首表示與眼睛相關的意義,例如:目睹、目擊等。它表示與目光和視覺相關的感覺。
《驚耳駭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古代小說、戲曲中,經常用來形容場景或事件令人感到非常恐怖和震驚。
在繁體字中,“驚耳駭目”可以寫作「驚耳駭目」,其中的「驚」和「驚」的意思和讀音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根據不同的曆史階段和書寫風格而變化的。然而,對于《驚耳駭目》這個詞來說,其寫法在漢字曆史上并沒有特定的變化。
例句:
1. 這個恐怖電影真是驚耳駭目,讓我看得毛骨悚然。
2. 戰場上的景象令人驚耳駭目,讓人不敢相信眼前所見。
組詞:
1. 驚人:令人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的。
2. 駭人:令人感到害怕、震驚的。
近義詞:
驚心動魄、恐怖、可怕
反義詞:
平淡、尋常、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