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書法中捺的折波和橫筆。亦泛指筆畫。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九:“今其家藏 蔡忠惠 帖,用金花牋十六幅,每幅四字,玩其波畫,令人起敬。”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婦女·廣陵姬》:“到家使之操筆,則此數字之外,不辨波畫。”
“波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指水面或畫面的波瀾起伏,引申為事物變化多端、情況複雜的狀态。
指隸書中特有的橫畫筆法,又稱“蠶頭雁尾”,是隸書區别于其他字體的标志性筆畫。
波畫(bō huà)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波(bō)和畫(huà)。
波(bō)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水,表示與水有關的形象。它的總筆畫數是8,形狀呈現出一波水的起伏。
畫(huà)的部首是田,表示與田園有關的形象。它的總筆畫數是8,形狀呈現出一邊完成的畫作(田字形)。
波畫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後來幾乎保持了不變。在繁體字中,波畫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波畫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波的上面有兩點,下面是“乎”字,而畫的上面是“曰”字,下面是“田”字。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海上的波畫讓人心曠神怡。
2. 畫家用毛筆勾勒出了水波的起伏。
波瀾(bōlán):形容事物起伏不平,波動不安。
水波(shuǐbō):水面上形成的波紋。
波動(bōdòng):物體震動變動的狀态。
近義詞:波浪、漣漪
反義詞:平靜、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