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許人的意思、何許人的詳細解釋
何許人的解釋
(1).猶言何處人。《後漢書·逸民傳·漢陰老父》:“ 漢陰老父 者,不知何許人也。”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清 戴名世 《一壺先生傳》:“ 一壺先生 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許人。”
(2).引申指何等人。意謂不知其來曆。《南史·鮑泉傳》:“ 承 怪焉,復欲辱之。遣逼車問:‘ 鮑通直 復是何許人,而得如此!’”《老殘遊記》第二回:“﹝ 老殘 ﹞心裡詫異道:‘ 白妞 是何許人?説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三:“ 謝仁钊 是何許人,或許也值得介紹一下。”
詞語分解
- 何的解釋 何 é 疑問代詞(a.什麼,如“何人?”b.為什麼,如“何必如此?”c.哪樣,怎樣,如“何不?”“何如?”d.哪裡,如“何往?”e.發表反問,如“何樂而不為?”)。 副詞,多麼:何其壯哉! 姓。 何
- 許人的解釋 .應允與人;許諾于人。《戰國策·韓策二》:“老母在, 政 身未敢以許人也。”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夢中許人,覺且不背其信;陛下已諾,若日出之灼灼。” 唐 陳子昂 《送東萊王學士無競》詩:“
專業解析
“何許人”是一個古漢語遺留的固定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其核心含義是詢問或指代“什麼樣的人”、“哪裡的人”或“什麼樣的人家”,帶有探究身份、來曆、背景或性質的意味。
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
核心釋義:
- “何”:疑問代詞,相當于“什麼”、“哪裡”。
- “許”:此處指“處所”、“地方”,或引申為“樣”、“般”(表示種類或方式)。在古漢語中,“許”有“處”的意思(如“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人”:指人。
- 合義:直譯為“什麼地方的人?”或“什麼樣的人?”。其核心在于詢問或指代一個人的身份、籍貫、來曆、品行、背景等不明确的信息。它不僅僅問籍貫,更側重于了解此人的整體情況或本質屬性。
-
用法與語境:
- 疑問用法: 直接詢問對方或第三方的身份背景。語氣通常帶有探究、好奇或質疑。
- 例:“這位先生是何許人?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問身份、背景)
- 例:“他究竟是何許人?敢誇下如此海口?” (問來曆、底氣)
- 陳述用法: 常用于描述不清楚或需要說明的人物身份背景。常與“不知”、“未知”、“莫知”等詞連用,表示“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哪裡人”。
- 例(經典用法):“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這是最著名的出處,意為“不知道這位先生是哪裡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 例:“突然冒出來這麼一位高手,大家都不知是何許人。”
- 指代用法: 有時用于指代某個特定類型或身份不明的人。
- 例:“他自稱專家,卻不知是何許人也。” (指代身份不明或可疑的人)
- 現代常用搭配: “不知是何許人也”、“是何許人也”、“何許人也”。
-
與現代詞語的對比:
- 相比簡單的“誰”(主要問姓名或身份),“何許人”的内涵更豐富,更側重于了解一個人的整體情況、來曆背景、品行能力等綜合信息。
- 相比“哪裡人”(主要問籍貫),“何許人”的涵蓋範圍更廣,籍貫隻是其中一部分。
-
語體色彩:
- 書面語色彩濃厚: 在現代漢語口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書面語、文學作品、新聞報道或較正式的談話中。
- 略帶古雅或正式感: 使用該詞會顯得文雅或正式。
- 可能帶有探究或質疑意味: 尤其在疑問句中,常帶有想深入了解或對對方身份有所懷疑的語氣。
“何許人”是一個源自古漢語的疑問性短語,核心意思是詢問或指代“什麼樣的人”、“哪裡的人”,重點在于探究一個人的身份、來曆、背景、品行等綜合情況。它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常帶有探究、好奇或質疑的意味,最經典的用法是與“不知”連用,表示對某人身份背景的未知。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何許”有明确釋義:“疑問代詞。何處;什麼地方:~人(原指什麼地方人,後來也指什麼樣的人)。” 這是最權威的現代漢語工具書之一。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收錄了“何許人”詞條,提供了更詳細的古漢語用例和釋義,如引用《五柳先生傳》等經典文獻。這是規模最大、釋義最詳盡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在講解古漢語詞彙和語法時,常以“何許人”作為疑問代詞用法的典型例句進行分析。這是高校廣泛使用的權威古代漢語教材。
- 經典文學作品(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該文是“何許人”最著名、最權威的出處,其用法被後世廣泛引用和學習。
網絡擴展解釋
“何許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綜合闡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何”表示疑問(“哪裡”或“什麼”),“許”指處所或地方,“人”即人物。組合後意為“什麼地方的人”或“怎樣的人”。
- 引申義:因常用來表示對某人來曆或身份的不确定,逐漸演變為“不知其背景的人”或“來曆不明的人”。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此處通過“何許人”強調隱士身份的神秘與超脫。
- 古典文獻如《後漢書》《老殘遊記》等也沿用此詞,例如《老殘遊記》中“白妞是何許人?”表達對人物背景的疑問。
3.現代用法
- 疑問語氣:詢問他人身份或來曆,如“他是何許人?竟有如此影響力?”
- 委婉質疑:暗含對某人身份真實性的懷疑,如“此人自稱專家,卻不知是何許人”。
4.注意區分
- 與“許人”的區别:“許人”單獨使用時可表示“許諾他人”或“女子許配”,與“何許人”無直接關聯。
- 同名人物:曆史上有一位名為“何許人”的陶瓷美術大師(1882—1940),需根據語境判斷是否為專有名詞。
5.總結
該詞兼具描述性與疑問性,適用于文學表達或日常對話中強調人物的未知性。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相似詞彙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五柳先生傳》《老殘遊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标首避酒兵旅陳倉大城蹈涉登雲梯電船頓整咄駡放學放志分擾富繁高羅歌拍恭順滾雪球花雪灰頭土臉降落交鬭澆洗介峙吉祥天女軍幟冷遇利名客龍蹏驢臉賣廳角迷月蓦駮母養旁暢洴湧強蠻曲遂然臍軟玉散耍聖明樂生皮石太尉刷俐霜暑碳彙蜪伴天奪之魄踢空土黃望舒文章樹誤場舞詞弄劄小坑小項夏時制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