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圍田的意思、圍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圍田的解釋

(1).在窪地築堤擋水護田。 元 王祯 《農書》卷十一:“圍田,築土作圍以繞田也。蓋 江 淮 之間,地多藪澤,或瀕水不時渰沒,妨于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隄,環而不斷,内容頃畝千百,皆為稼地。”

(2).指擋水圍堤内的田地。 章炳麟 《定版籍》:“餘嘗聞 蘇州 圍田( 吳 越 沃野,多稱‘圩田’,本由圍田,音誤作‘圩’;圍田多雍遏沼澤為之,今則遍以稱水田)皆在世族,大者連阡陌。”

(3).圍占江湖淤灘為田。因與水争地,壅塞水道,常造成水害。《文獻通考·田賦六》:“﹝ 淳熙 ﹞三年,監察禦史 傅淇 奏:近臣僚奏陳圍田湮塞水道之害,陛下復令監司守臣禁止圍裹。此乃拔本塞源之要術,然豪右之家未有無所憑依而肆意築圍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圍田是我國古代農業開發中的一種特殊土地利用方式,其核心是通過修築堤壩實現低窪地或灘塗的農田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形式

圍田又稱圩田(因方言差異形成不同名稱),指在湖泊、江灘或沼澤地帶築堤圍墾形成的農田。主要包含兩種形式:

  1. 護田型:在易澇窪地外圍築環形堤壩,防止外部水患淹沒農田(見于江淮地區)
  2. 造田型:直接圍占江湖淤灘,通過排水改造為耕地(多出現于南方水網密集區)

二、工程技術特點

•堤壩系統:外圍以土石築堤擋水,内部開鑿溝渠形成排灌網絡 •配套設施:設置涵閘調節内外水位,旱時可引水灌溉,澇時能排水防淹 •改造原理:通過"水行于外,田成于内"的空間重構,實現"水旱從人"的耕作目标

三、曆史發展與影響

  1. 起源:春秋時期已有雛形,唐宋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大規模發展
  2. 經濟價值: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如太湖流域圍田占耕地總量60%以上(至明清時期)
  3. 生态争議:
    • 過度圍墾導緻湖泊萎縮,典型如洞庭湖面積從清代6000平方公裡縮減至現在約2600平方公裡
    • 蓄洪能力下降加劇水患,宋代文獻已記載"圍田侵水"導緻的災害頻發

四、社會屬性

圍田開發涉及複雜的社會關系: •權屬矛盾:豪強大族常憑借勢力強占水面圍田,引發社會糾紛 •管理需求:需集體協作維護堤防,催生出特有的水利共同體組織

現代視角:圍田技術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但也警示人類活動需遵循生态規律。當前退田還湖等政策,正是對這種曆史經驗的反思與調整。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圍田

詞義:“圍田”一詞指的是農田被竹木、籬笆等圍起來,防範野獸等侵害的一種農田種植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圍田”這個詞的部首是囗(圍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是11畫。

來源:“圍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繁體:“圍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圍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所以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總體來說,“圍田”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1. 村民們圍起了田地,防止野獸侵害。
2. 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建設圍田,以保護農作物的安全。

組詞:圍長、圍牆、圍觀、圍欄、田地、田間、田野等。

近義詞:圍場、圍困、農田、閉門、環繞等。

反義詞:開放、敞開、放任、散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