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記載 夏 代史事的書。《尚書》中《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舊亦稱《夏書》。近人多以《禹貢》為後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為僞《古文尚書》,《甘誓》可能本是《商書》的一部分。《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楊伯峻 注:“三句在今《尚書·益稷》。”《國語·周語上》:“《夏書》有之曰:‘衆非元後,何戴?後非衆,無與守邦。’” 韋昭 注:“《夏書》,逸《書》也。”
“夏書”是《尚書》中記載夏代史事的篇章統稱,其具體含義及學術争議如下:
基本定義
傳統觀點認為,《夏書》包含《尚書》中的四篇文獻:
學術争議
現代研究對部分篇章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曆史引用
早期典籍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曾引《夏書》内容:“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此句現存于《尚書·益稷》篇,反映先秦時期對《夏書》的引用傳統。
注:陸遊《讀夏書》詩雖提及夏代史事,但屬文學創作,未提供詞義相關補充。
《夏書》指的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史書,以記載夏朝曆史為主題。它是我國傳統史書“五經之一”中的《尚書》的一部分。夏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從公元前約2070年至公元前約1600年存在,其曆史非常重要。所以《夏書》作為一部關于夏朝曆史的史書,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研究意義。
《夏書》的拆分部首為“黑”和“小”,部首“黑”的意思是黑色,部首“小”的意思是小的、年少。繁體字中,部首“黑”寫作“黒”,部首“小”寫作“小”。所以可以說,《夏書》的字形非常有趣。
《夏書》的拆分筆畫為11畫,它的筆畫順序為:第一筆是“點”,第二筆是“橫”,第三、四筆是“撇”,第五筆是“斜鈎”,第六筆是“橫彎鈎”,第七筆是“橫豎鈎”,第八、九、十筆是“豎”,第十一筆是“橫彎鈎”。通過這些筆畫的組合,形成了《夏書》這個字。
《夏書》作為《尚書》的一部分,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詩經》。《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一篇名為《國風·夏南》的詩。這首詩中提到了“夏南”一詞,指的是夏朝的南方地區。後來,人們引申出了《夏書》這個概念,用來指代記載夏朝曆史的文獻。
繁體字中,《夏書》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繁體寫法為「夏書」。在繁體字中,“書”這個字的右側會加上一個“欠”字形的筆畫,形成了「書」,表示與文字書寫相關的含義。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夏書》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孔一心小小人」。其中,“孔一心”代表了夏朝的開國君主“禹”,他是中國古代的傳說人物之一,被尊為夏朝的祖先;而“小小人”則表示夏朝時期普通人們對夏朝曆史的記錄和傳承。
夏朝的曆史雖然已經遠去,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夏書》來了解那個遙遠的時代。
夏季、夏天、夏日、夏令營、夏至、夏威夷、夏裝、夏宮、夏雨、夏至、夏至節、夏至日
夏代、夏朝、夏曆、夏江
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唐朝等其他中國古代朝代的曆史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