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棟汗牛的意思、充棟汗牛的詳細解釋
充棟汗牛的解釋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 唐 柳宗元 《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宋 嶽珂 《愧郯錄·場屋編類之書》:“故凡編類條目、撮載綱要之書,稍可以便檢閲者,今充棟汗牛矣。” 明 胡應麟 《詩薮·周漢》:“自《三百》、《十九》、《樂府》、《鐃歌》,靡不嗣述,幾於充棟汗牛。”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五八章:“在最後的不到百年間則作者幾超出十倍,作品更為充棟汗牛,不可勝計。”
詞語分解
- 充棟的解釋 形容藏書、著述之富,可以堆滿屋子。 宋 陸遊 《冬夜讀書》詩:“茆屋三四間,充棟貯經史。” 清 顧炎武 《下學指南序》:“今之語録幾於充棟矣。” 梁啟超 《新史學》三:“故不掃君統之謬見而欲以作史
- 汗牛的解釋 謂牛運書累得出汗。形容著述或藏書極多。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汗牛試卷浩無涯,剗盡雷同别一家。” 清 趙翼 《香牛皮席》詩:“笑我著書曾未寸,翻教忝竊汗牛名。”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
網絡擴展解釋
“充棟汗牛”是一個成語,也作“汗牛充棟”,主要用于形容藏書或著作極為豐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面解析
- 充棟:指書籍堆滿房屋,高度觸及棟梁(房屋主梁),強調空間被占滿的狀态。
- 汗牛:指搬運書籍時,牛馬累得出汗,側面體現書籍數量龐大、搬運費力。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唐代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演變:原指藏書豐富,後擴展用于形容著作、文獻等數量繁多。
三、用法與示例
- 用法:作謂語或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含褒義。
- 示例:如“圖書館的典籍充棟汗牛,學術價值極高”。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浩如煙海、堆積如山。
- 反義詞: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五、補充說明
該成語通過誇張的意象(堆滿房屋、牛馬流汗)生動展現書籍數量之多,是中文中描述文獻豐富的經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唐代文獻或現代詞典釋義(如、5、9)。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充棟汗牛》的意思
《充棟汗牛》這個詞是形容遍布如牛般多的書籍或文件堆疊充滿了整個房間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充: 充字的部首是兒,它一共有六畫。
- 棟: 棟字的部首是木,它一共有十四畫。
- 汗: 汗字的部首是水,它一共有三畫。
- 牛: 牛字的部首是牛,它一共有四畫。
來源和繁體
《充棟汗牛》這個詞來自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充棟牛》一則, 後來在現代加上了“汗”字以增強表述效果。
在繁體中,詞的拼寫為《充棟汗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 充字:充字在古代會加上“兒”字部首上方的“豎鈎”,字形更為繁複。
- 棟字:棟字在古代會将“戶”字旁的“點”擴大成一個小方塊,增加字形的穩定感。
- 汗字:汗字在古代的寫法較為簡略,省去了現代的一些“橫”畫。
- 牛字:牛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畫有些微調。
例句
他的家裡充棟汗牛,書籍堆積如山。
組詞
- 充斥:形容某處被某事物填滿或占據。
- 棟梁: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
- 汗流浃背:形容極度疲勞或因緊張而大量出汗。
- 牛耕:指農民使用牛在田地裡耕種。
近義詞
堆砌如山、叢山峻嶺。
反義詞
一塵不染、空無一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