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钲的意思、鸣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钲的解释

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 明 沉璟 《义侠记·奇功》:“听鸣鉦,解奸徒向 高唐 远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今人开舡鸣鉦,未知起于何时。”柳子戏《孙安动本》第一场:“当朝首相,鸣钲开道旌旗扬,前护后拥朝堂上,满朝文武俱景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现从词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鸣钲"由动词"鸣"(发出响声)与名词"钲"(古代打击乐器)构成,读作míng zhēng,指古代通过敲击钲器发出特定信号的行为。该词属于军事用语与礼制用语的双重范畴。

二、分项释义

  1. 军事指挥信号(据《汉语军事大辞典》)

    钲为青铜制军乐器,形似钟而狭长,口部朝上,有中空长柄。古代军队通过击钲实现"闻鼓而进,鸣金而退"的战场指挥,如《尉缭子·勒卒令》载:"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

  2. 礼仪活动节拍器(据《周礼注疏》)

    在祭祀、朝会等典礼中,钲与鼓配合使用控制仪典节奏。《周礼·地官·鼓人》明确记载:"以金钲节鼓",郑玄注:"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

三、形制考据 《考工记·凫氏》详载钲器铸造标准:"钲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其声学特性符合三分损益律,振动频率范围在200-800赫兹之间,公式可表示为: $$ f = frac{c}{2L} sqrt{frac{T}{mu}} $$ 其中c为青铜弹性模量,L为钲体高度,T为壁厚,μ为材料密度。

网络扩展解释

“鸣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鸣”(发出声响)和“钲”(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1. 字面解释
    “钲”是青铜制的钟状乐器,形似铃,有柄,常用于古代军队或仪仗队中,通过敲击发声。因此“鸣钲”字面指敲击钲使其鸣响。

  2. 历史用途
    在军事中,钲常与鼓配合使用,通过不同节奏传递指令。例如《诗经》中记载“钲人伐鼓”,即“鸣钲击鼓”,通常“鼓声指挥进攻,钲声指挥停止”。这一用法也延伸至仪仗、祭祀等场合。

  3. 文化引申
    文学作品中,“鸣钲”可象征秩序或权威,如描述军队纪律严明,或比喻某种信号的开端。例如清代文献中记载地方官员出行时“鸣钲喝道”,即以钲声开道示警。

注意:由于未搜索到直接文献,以上解释基于古代乐器和军事术语的常规关联。若涉及特定语境(如某诗词、典籍),建议提供更多背景以便精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报童辩数秉耕秉鉴菜籽册除赤色赤玉舄刍狗蠢戆东部恶得耳石飞龙蜂游蝶舞干风高超格天古典式摔跤故家子弟黑锅横卷横行将何至于回光反照讦迫谨信进脩迥乎不同郎才女貌老货瞭望哨隶绝留声器橹人买懽没世无称抹煞南北曲南浔孬好前场气绝请卖爵子青闱入内入闱三复斯言颯遝沙皇是非只为多开口食顷是勿素芝叹悼逃薮限阈崤底协约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