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从蒙昧中省悟。 清 高阜 《<书影>序》:“诚於是书而求之,可以啟人疑情,可以资人冥悟。”
冥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冥”与“悟”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深刻的内心体察或超脱世俗的直觉,达到对道理、真谛的豁然贯通。以下从语义、用法及哲学意蕴三方面详解:
“冥”的本义
指幽深、玄奥之境,引申为“潜心专一”“超越表象的深思”,如《庄子·逍遥游》中“冥灵”即喻指超越时空的深邃智慧。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卷,第1023页。
“悟”的内涵
意为觉醒、领会,特指对真理的直觉把握,如禅宗强调“顿悟”直达本心。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287页。
合成词“冥悟”
强调通过内在静观与超越理性的直觉,实现对宇宙人生本质的透彻领悟,常见于佛道哲学语境。
示例:
“高僧闭关三年,终得冥悟,洞悉生死轮回之理。”
在佛教思想中,“冥悟”与“般若智慧”相通,指脱离逻辑推演、直契实相的觉悟状态。如《六祖坛经》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此“智”即近于冥悟之境。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道家亦强调“冥合自然”,《庄子·齐物论》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坐忘状态,正是通过冥思达成物我两忘的悟道体验。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21页。
《五灯会元》(宋代禅宗语录)
“师曰:'汝但冥悟自心,莫向外求。'”
此处“冥悟”指反观心性、直探本源。
来源:《五灯会元》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校点本)。
王阳明《传习录》
“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物来冥悟,一照皆真。”
以“冥悟”描述心学中不假思索的直觉认知。
来源:《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卷三。
当代语境下,“冥悟”可引申为对复杂问题的深刻顿悟,如:
“科学家经年实验未果,却在夜半冥悟中破解公式。”
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317页。
结语
“冥悟”融合了东方哲学“内向超越”的思维特质,既需语义溯源至古籍,亦需结合佛道思想理解其玄妙之境。其权威释义始终围绕“直觉贯通真理”这一核心,在学术与修行语境中保有生命力。
“冥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从蒙昧或混沌中突然醒悟,强调通过深入思考或内在体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该词由“冥”(意为深沉、幽暗)和“悟”(意为领悟)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在幽深中觉醒”。
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描述:
《书影·序》中的“资人冥悟”是典型用例,体现通过书籍启发思考的路径。
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书面表达或特定学术领域。如需更多古典文献用例,可参考原始出处。
矮纸安昌班草抱撮报礼八所港漕费此问彼难啖咋登霄地底短景防閤发扬蹈厉黼蔀黻纪感激不尽根素鼓倡桂椒襘结还衡害虐还踵黄吻简编饯顶坚实鸡口牛后谨庸空石兰梦老弱残兵露脸落山麦罢卖犯民赋秘义木榻穿你贪我爱沤粪千疮百痍起炕情说栖情鹊巢鸠据屈士唼唼神权摄祚算卦燧木殄悴天花板佃器通儒硕学同心鸟无玷无伍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