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瘝的意思、民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瘝的解釋

猶民瘼。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一:“沙草微喧雁,菰蘆暗構燈。民瘝謀野得,生業媿漁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瘝”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人民的疾苦。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構成、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二、詞源與構成

三、用法與語境

“民瘝”主要用于文言或書面語中,尤其常見于古代典籍和表達憂國憂民情懷的詩文、奏章中。它常與表示關懷、體恤、治理等意義的詞語搭配使用,例如: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對“瘝”的解釋明确包含“病痛;疾苦”義項,并收錄“恫瘝”詞條,釋義為“病痛,疾苦”,引《書·康诰》“恫瘝乃身”為例。這直接支持了“民瘝”的核心含義。《漢語大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尚書·康诰》: 作為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其“恫瘝乃身”(或作“恫瘝在身”、“恫瘝乃身”)是“瘝”字表“疾苦”義的經典出處和用法典範,是理解“民瘝”一詞曆史文化背景的關鍵文獻。來源:《尚書》,儒家經典。
  3. 《說文解字》(許慎): 對“瘝”的本義解釋為“病也”,提供了該字最基礎的語義依據。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
  4. 古代文獻用例: 後世文人、官吏在表達對民生關切時,常化用或直接使用“民瘝”或“恫瘝”概念,如奏章、策論、詩文等,體現了該詞在傳統政治倫理和文學表達中的重要地位。

“民瘝”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書面詞彙,意指人民的疾苦、困苦。其核心字“瘝”本義為病痛,在“民瘝”及“恫瘝在抱”等經典表達中,承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強調統治者或仁人應感同身受地體恤和解除百姓的苦難。理解該詞需結合《尚書》等典籍的語境及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經核查,用戶查詢的“民瘝”可能是“民瘼”的筆誤。“瘝”與“瘼”字形相近,但語義不同:

正确詞彙:民瘼(mín mò)
詞義解釋
指人民大衆的疾苦,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政務或文學語境。例如“關心民瘼”“體察民瘼”等。
構詞分析
“民”指人民,“瘼”意為病痛、疾苦,合稱表示民間疾苦。該詞源于《詩經》等典籍,體現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例句參考

  1. 官員應當深入基層,詢問民瘼,解決實際問題。
  2. 古代詩歌常通過描繪民瘼反映社會現實。

關聯辨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生僻用法,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或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歌扒扠卑小冰川裁缺柴竈孱鈍插羽穿石節黜殡楚風從容自如啗函抵捍東半球蛾兒翻閲風鬟分期官戶桂轺瞽議花哄較要救生艇絶軌磕擦可足渾狂吠六禮栾子垆坶密笈名節磨磚作鏡墨子賠價青菜劉日常時戎陳三寸金蓮審交慎敬收伏收迹受領衰邁死死松聲特選天生天殺蹄趹屠沽徒人望絶彎弓飲羽狎客香火道人險忌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