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民瘼。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一:“沙草微喧雁,菰蘆暗構燈。民瘝謀野得,生業媿漁能。”
經核查,用戶查詢的“民瘝”可能是“民瘼”的筆誤。“瘝”與“瘼”字形相近,但語義不同:
正确詞彙:民瘼(mín mò)
詞義解釋
指人民大衆的疾苦,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政務或文學語境。例如“關心民瘼”“體察民瘼”等。
構詞分析
“民”指人民,“瘼”意為病痛、疾苦,合稱表示民間疾苦。該詞源于《詩經》等典籍,體現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例句參考
關聯辨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生僻用法,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或古籍文獻。
民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民”和“瘝”兩個字組成。
“瘝”是這個詞的後一個字,它的部首是疒,總共有12個筆畫。
“民”是這個詞的前一個字,它的部首是亻,總共有5個筆畫。
《民瘝》一詞來源于《莊子·德充符》:“是矣汝獨立而天下民瘝矣。”
在繁體中,“瘝”字的形狀和簡體中的形狀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瘝”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有一些不同。具體來說,古代的“瘝”字在右側多了一個部首“疒”,像是另外插入了一個“疒”字。
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比較難找到具體的例句,以下是一個虛構的例句:
“他的離去讓整個社區陷入了民瘝之中。”
由于“民瘝”并不是常用詞,所以沒有明确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作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