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節的意思、名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節的解釋

名譽與節操。

出處:

《漢書·龔勝傳》:“二人相友,并著名節。”

晉 李密 《陳情事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晉書·呂光載記》:“欲全卿名節 ,不使贻笑将來。”

宋 王禹偁 《上史館呂相公書》:“今館中之士先進者……皆砥砺名節,老于文學。”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董先生(董其昌)曰:‘ 公(袁可立)護名節,勝于功名。善刀而藏,見機勇退’”

明 于謙《無題》: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

許傑 《鄰居》一:“人家的名節呢,你不能輕易毀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名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個人的名譽與節操,強調道德操守與社會聲譽的統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名節由“名”(名聲)和“節”(節操)組成,表示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聲譽與道德修養。它既包含外界對個體的評價(如誠信、正直),也涵蓋内在的品德堅守(如氣節、原則)。

  2. 曆史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漢書·龔勝傳》:“二人相友,并著名節”,強調交友以名節為重。
    • 晉代李密《陳情表》中“不矜名節”則體現對功名與節操的取舍。
    • 宋代文人王禹偁提出“砥砺名節”,主張通過磨煉提升道德境界。
  3. 内涵擴展
    名節涵蓋人格尊嚴、忠貞報國、廉潔自律等多重維度。例如明代袁可立因“護名節”被稱頌,清代詩句“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更将其視為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觀。

  4. 現代意義
    在當代,名節常與廉潔奉公關聯。如黨員需守護清正廉潔的名節,一旦失節則“白袍點墨,終不可湔”(污點難以抹去),凸顯其對社會信任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漢書》《陳情表》等典籍,或查閱鹽城市紀委監委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名節的意思

名節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兩個主要的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指名聲和節操,即一個人對于名聲的保持和對道德的恪守。這和維護個人的形象和品行有關。在社會上,一個人的名節好壞常常會決定他的受人尊重的程度。

第二個意思是指節日和紀念日。在這個意義上,名節和特定的日期或事件有關聯,人們會在這一天慶祝、紀念或者開展一些特定的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名節的部首是目,聲調是四聲。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将名節拆分成兩個字,分别為名和節。

名的部首是口,總計有6個筆畫。

節的部首是刀,它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名節的拼音為míng jié。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的形狀和意義,古代将目和日結合在一起表示目耳相交之象,引申出表示節日、名聲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名節的書寫形式保持一緻,即「名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名節的寫法有時會有變化。古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字的結構較為複雜。例如,在西漢時期,名字曾用「名吉」、「名戒」等方式書寫。

例句

1. 他一直很重視自己的名節。

2. 這個節日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名節。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節省、節儉、節奏、名譽、名字、名單。

近義詞:聲譽、信譽、美譽。

反義詞:恥辱、丑聞、破壞、侮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