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瘝的意思、民瘝的详细解释
民瘝的解释
犹民瘼。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一:“沙草微喧雁,菰芦暗构灯。民瘝谋野得,生业媿渔能。”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瘝的解释 瘝 ā 病;痛苦:痌瘝在抱(喻关怀人民的疾苦)。 旷废:“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民瘝”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人民的疾苦。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构成、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 基本含义:
“民瘝”指人民所遭受的困苦、病痛、灾难或疾苦。它强调的是民众整体的、深重的痛苦状态。
- 词性: 名词。
- 感情色彩: 带有强烈的同情和关切意味,常用于表达对百姓艰难处境的关怀或对统治者体察民情的期望。
二、词源与构成
- “民”: 指百姓、人民。
- “瘝”(guān):
- 本义指疾病、痛苦。《说文解字》:“瘝,病也。”
- 引申义为旷废(官职),如“瘝官”(旷废职守,不称其职)。但在“民瘝”一词中,使用的是其本义“病痛、疾苦”。
- 合成词义: “民瘝”即“民之瘝”,意为“民众的疾苦”。
三、用法与语境
“民瘝”主要用于文言或书面语中,尤其常见于古代典籍和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文、奏章中。它常与表示关怀、体恤、治理等意义的词语搭配使用,例如:
- 恫瘝(tōng guān)在抱/乃身: 这是与“民瘝”密切相关的经典表达,出自《尚书·康诰》:“恫瘝乃身”。意为“把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一样看待”,形容统治者或仁人志士深切关怀百姓疾苦。
- 体察民瘝: 指深入体察了解百姓的疾苦。
- 关心民瘝: 指关心民众的困苦。
- 民瘝未苏: 指人民的困苦尚未得到缓解。
四、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瘝”的解释明确包含“病痛;疾苦”义项,并收录“恫瘝”词条,释义为“病痛,疾苦”,引《书·康诰》“恫瘝乃身”为例。这直接支持了“民瘝”的核心含义。《汉语大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尚书·康诰》: 作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其“恫瘝乃身”(或作“恫瘝在身”、“恫瘝乃身”)是“瘝”字表“疾苦”义的经典出处和用法典范,是理解“民瘝”一词历史文化背景的关键文献。来源:《尚书》,儒家经典。
- 《说文解字》(许慎): 对“瘝”的本义解释为“病也”,提供了该字最基础的语义依据。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
- 古代文献用例: 后世文人、官吏在表达对民生关切时,常化用或直接使用“民瘝”或“恫瘝”概念,如奏章、策论、诗文等,体现了该词在传统政治伦理和文学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民瘝”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书面词汇,意指人民的疾苦、困苦。其核心字“瘝”本义为病痛,在“民瘝”及“恫瘝在抱”等经典表达中,承载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或仁人应感同身受地体恤和解除百姓的苦难。理解该词需结合《尚书》等典籍的语境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经核查,用户查询的“民瘝”可能是“民瘼”的笔误。“瘝”与“瘼”字形相近,但语义不同:
正确词汇:民瘼(mín mò)
词义解释
指人民大众的疾苦,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政务或文学语境。例如“关心民瘼”“体察民瘼”等。
构词分析
“民”指人民,“瘼”意为病痛、疾苦,合称表示民间疾苦。该词源于《诗经》等典籍,体现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例句参考
- 官员应当深入基层,询问民瘼,解决实际问题。
- 古代诗歌常通过描绘民瘼反映社会现实。
关联辨析
- 若用户确指“瘝”,该字读作guān,意为病痛或旷废(如“旷官瘝职”),但“民瘝”一词非常罕见,建议优先使用“民瘼”。
- 近义词:民艰、民困;反义词:民安、民康。
如需进一步考证生僻用法,可查阅《汉语大字典》或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必操胜券不言而谕唱醻敞怳尺椽吃虀宰相传节待贾二元论放春放眉繁翰逢迎阜昌棺椁憨状可掬好多黑瞎子痕瘕换亲假拱讲诵剿荡焦朽结驷连骑晶亮金银财宝酒船台究归极重不反军管会克臂夸夺累迭良比媚眼门公描写民气耨斡千回百折谯呵巧上加巧润息韶虞审注释憾失忘噬指斯琅琅松轩酸齑铁丈夫外见忘怀文雅吴馆涍泉系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