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种食苗的害虫。《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毛 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菑》:“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明史·王德完传》:“故雨泽缘天怒而屯,螟螣因 * 而出。”
(2).喻为害人民者。《晋书·刘聪载记》:“邪佞者,宇宙之螟螣,王化之蟊贼也。” 清 唐孙华 《蔬食》诗:“吾徒乃安坐,糜穀类螟螣。”
螟螣(míng tè)是古代汉语中对两类农业害虫的合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螟与螣分属不同害虫类别。螟特指蛀食稻心的幼虫,《说文解字》注“螟,虫食谷心者”;螣则指食苗叶的蝗类害虫,《尔雅·释虫》载“食苗心曰螟,食叶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蟊”,其中“螟”与“螣”常并称(《诗经·小雅·大田》毛传引述)。
二、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汉代郑玄笺注将其明确为“四虫者,害苗之虫也”。宋代朱熹《诗集传》进一步阐释:“食心曰螟,食叶曰螟,皆害苗之虫也”,印证了古代农作物的主要虫害类型(参考《十三经注疏》版本)。
三、字形考据
“螟”字从虫冥声,冥有幽暗义,暗示害虫潜藏特性;“螣”字从虫朕声,在《说文解字》中被归为“神蛇”类,后假借为害虫名称,段玉裁注“今借为虫名”。
四、现代农学关联
在现代昆虫分类学中,“螟”对应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如三化螟),而“螣”则属于直翅目蝗科害虫。这一古汉语词汇至今仍被《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作为历史名词收录,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对生物灾害的认知体系。
“螟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对农作物有害的两种害虫。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结构
古代文献中的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此处“螟螣”与“蟊贼”并列,泛指危害庄稼的各类害虫。
具体害虫分类
比喻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常引申为“危害社会的坏人”,例如《后汉书》用“螟螣之害”比喻贪官污吏对民生的破坏。
现代应用
现代农业仍用“螟虫”特指鳞翅目害虫,而“螣”已较少单独使用,但“螟螣”连用保留在古籍研究或文学修辞中。
读音提示:
八寸三分帽子白檀般担便赖炳贲博邪不用迟利春麦从亲大乱登虚刁劣东谢蛮二阴反青伏维高尚宫卫兵鼓棹何缘荒野混说白道火禽伙种夹纾疾疚救急九暑决屦客窗窥摇莲花座论道官没头脑民不畏死目逃年事懦钝辔策铺敷迁迹牵摘起第散戏释嫉失写受亏坦克车滔滔不絶通济威厉污七八糟吾谁与归午正下挫遐略香币象事限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