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种食苗的害虫。《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毛 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菑》:“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明史·王德完传》:“故雨泽缘天怒而屯,螟螣因 * 而出。”
(2).喻为害人民者。《晋书·刘聪载记》:“邪佞者,宇宙之螟螣,王化之蟊贼也。” 清 唐孙华 《蔬食》诗:“吾徒乃安坐,糜穀类螟螣。”
“螟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对农作物有害的两种害虫。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结构
古代文献中的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此处“螟螣”与“蟊贼”并列,泛指危害庄稼的各类害虫。
具体害虫分类
比喻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常引申为“危害社会的坏人”,例如《后汉书》用“螟螣之害”比喻贪官污吏对民生的破坏。
现代应用
现代农业仍用“螟虫”特指鳞翅目害虫,而“螣”已较少单独使用,但“螟螣”连用保留在古籍研究或文学修辞中。
读音提示:
《螟螣》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虫”和“庶”两个部首组成,合在一起共有11个笔画。它的读音为“míng”。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说文解字》中记载了汉字“螟”是一种昆虫的名字,而“螣”则描述了一个有翅膀的虫子。两个字合起来就成了“螟螣”,用来形容小虫子飞翔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螟”依然保留着与简体相同的形态,而“螣”则变成了“蟬”,读音为“chán”。
在古代,汉字“螟螣”的写法略有不同。早期的汉字书写形式是以古代文献和甲骨文为基础的,所以字形可能会与现在稍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螟螣”的例句:
下面是一些关于“螟螣”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