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栖的意思、瓠栖的詳細解釋
瓠栖的解釋
即瓠犀。《爾雅·釋草》:“瓠栖,瓣。” 郭璞 注:“瓠中瓣也。《詩》雲:‘齒如瓠栖。’”按,今《詩·衛風·碩人》作“瓠犀”。參見“ 瓠犀 ”。
詞語分解
- 瓠的解釋 瓠 ù 〔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夏天開白花,果實長圓形,嫩時可食;.這種植物的果實。 筆畫數:; 部首:瓜; 筆順編號:
- 栖的解釋 栖 ī 鳥禽歇宿:“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 居留,停留:栖身。栖息。栖止。栖遁(隱居,遁世)。栖遲(遊息,居住)。 栖 ī 〔栖栖〕形容不安定。 〔栖遑〕a.忙碌不安,到處奔波;b.被迫。均
網絡擴展解釋
“瓠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本義:指瓠瓜(葫蘆科植物)的子實,因排列整齊、色澤潔白,常被用來比喻事物形态的規整性。例如《爾雅·釋草》提到“瓠栖,瓣”,郭璞注釋為“瓠中瓣也”()。
- 異寫形式:在《詩經·衛風·碩人》中,“瓠栖”寫作“瓠犀”,如“齒如瓠犀”,朱熹解釋為“瓠中之子,方正潔白,而比次整齊”()。
2.比喻與文學應用
- 喻指美人牙齒:因瓠瓜子顆粒均勻、顔色潔白,古人常用“瓠栖/瓠犀”形容女性牙齒的美觀。例如唐代權德輿《雜詩》中“千金呈瓠犀”,元代薩都剌《題楊妃病齒》中“一點春酸入瓠犀”()。
- 擴展用法:後也用于比喻其他整齊潔白的事物,如詩文中的意象。
3.詞源與演變
- 字形演變:“瓠”本指葫蘆類植物,“栖”通“犀”,強調子實的排列緊密()。
- 古籍關聯:該詞最早見于《爾雅》,後因《詩經》的傳播成為經典比喻,并被曆代文人沿用。
4.現代釋義
- 現代漢語中,“瓠栖”已不常用,多作為古漢語研究或文學賞析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學例證,可參考《爾雅》《詩經》及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瓠栖的意思
瓠栖(hú qī)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一種坐落在瓠畦間的小屋或茅舍,也可以指農田中的住宅。
部首和筆畫
瓠字的部首為瓦(wǎ),瓠的總筆畫數為9畫,栖字的部首為木(mù),栖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瓠栖一詞來源于《漢書·循吏傳》:“循古者居瓠栖而厭壁宇。”瓠栖在古代意味着舍棄城市生活而居住在農田中的小屋。
在繁體字中,瓠栖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瓠栖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是,由于瓠栖并不是一個經常使用的詞彙,因此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記錄。
例句
1. 農夫們在瓠栖裡度過了整個夏天。
2. 在廣闊的瓠田中,有一片瓠栖靜靜地矗立。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瓠園、瓠畦、瓠子、栖身、栖息。
近義詞:農舍、農居、農家、田舍。
反義詞:市區、城市、城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