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寶劍名。相傳為 春秋 時 歐冶子 、 幹将 所鑄。《戰國策·韓策一》:“ 韓 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李善 注:“《越絶書》曰: 楚王 召 歐冶子 、 幹将 作鐵劒二枚,二曰太阿。” 唐 盧照鄰 《五悲》:“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 明 沉采 《千金記·會宴》:“太阿初出匣,光射鬥牛寒。”
(2).指 商 伊尹 。因其輔 太甲 為阿衡,故稱。《文選·潘嶽<楊荊州诔>》:“ 周 賴 尚父 , 殷 憑太阿。” 李善 注:“太阿,阿衡,謂 伊尹 也。” 漢 王莽 以 甄豐 為太阿右拂,即取 伊尹 事。見《漢書·王莽傳中》。
(3).喻權柄。《明史·閹黨傳序》:“兇豎乘其沸潰,盜弄太阿。”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計日。”
“太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總結
“太阿”既可指代古代名劍、曆史人物,也可隱喻政治權柄。其文化内涵豐富,常見于古籍與文學作品中。如需更詳細出處,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文獻。
《太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天地的盤算,宇宙的運行。也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做法高明或機智。用于表示膽量大、見識廣、智慧超群等。
《太阿》這個詞的部首是“大”和“阜”,共有19個筆畫。
《太阿》最早的出處見于《莊子·逍遙遊》:“太阿者,人道之阿也。”
《太阿》的繁體字為「太阿」。
在古代寫法中,太阿的字形是稍有不同的。字的上半部分是“甲”字,下半部分是“阜”字。
他在太阿之上,智慧超群。
太阿宮、太阿星、太阿任等。
明智、聰明、睿智、機智。
愚蠢、愚笨、無知、幼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