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顯貴者所乘的馬以玉為飾,行則作響,因名。 南朝 梁 何遜 《車中見新林分别甚盛》詩:“隔林望行幰,下阪聽鳴珂。” 唐 王昌齡 《朝來曲》:“月昃鳴珂動,花連綉戶春。”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隻把細蕊輕挼,立倦鞦韆架,耳聽鳴珂眼盼他。” 清 陳夢雷 《青青陵上柏》詩:“甲第亘長虹,擁節復鳴珂。”
(2).指居高位。 明 李東陽 《重經西涯》詩之一:“豈謂鳴珂還故裡,敢将華髮戀微官。”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隻今交舊盡鳴珂,推挽寧無一人佐。”
“鳴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顯貴者的馬飾
指古代達官顯貴所乘馬匹的裝飾物,通常以玉石(珂)懸挂于馬鞍或缰繩上,行走時發出清脆聲響。這一用法常見于古詩文,如南朝何遜的“下阪聽鳴珂” 和唐代王昌齡的“月昃鳴珂動”,均以“鳴珂”代指權貴車馬。
借指身居高位
因“鳴珂”與顯貴出行相關,後引申為對高官顯爵的雅稱。例如明代李東陽詩句“豈謂鳴珂還故裡”,即以“鳴珂”暗喻官職身份。
不同語境下,“鳴珂”可能側重不同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指“人才施展才能”,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詩用例或姓名學分析,可參考來源:(漢典)、(詩文引證)、(姓名寓意)。
《鳴珂》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意境和内涵。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樂器,類似于現代的铙钹。這種樂器在古代常用于樂舞表演和宮廷音樂。
《鳴珂》的部首是“鳥”部,表示與鳥類相關。它的筆畫數為13畫。
《鳴珂》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它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的記載中,用于描述一種古代的樂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鳴珂」。
在古代,「鳴珂」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它常用的寫法為「鳴珂」,其中的「鳴」是鳥類發出聲音的意思,「珂」則表示铙钹這個樂器。
1. 在古代樂舞表演中,《鳴珂》常作為一種重要的樂器,給人以獨特的音樂體驗。
2. 他熟練地用雙手揮動《鳴珂》,發出悅耳的聲音,引起了觀衆的贊歎。
1. 鳴樂:指古代的一種音樂形式,常用多種樂器演奏。
2. 珂珈:古代一種由多個珂簫組成的樂器,常用于宮廷音樂演奏。
1. 叩鐘:指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像鐘,用木槌敲擊發聲。
2. 钹:指一種古代樂器,由金屬制成,形狀類似于薄的圓盤。
沉默:指無聲無息,不發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