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駞曲”。指脊背等彎曲如駝峰。《太平廣記》卷三三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馬自然》:“有患腰腳駞曲,拄杖而來者,亦以竹拄杖打之,令放拄杖,應手便伸展。” 焦祖堯 《時間》:“看着他那微微駝曲的背脊,想着他滿背的傷疤,做兒子的感到一陣揪心的難過。”
“駝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脊背或其他部位彎曲如駝峰,通常用于形容因年老、疾病或長期勞累導緻的背部佝偻狀态。例如,焦祖堯在《時間》中描寫“微微駝曲的背脊”,即通過這一詞彙刻畫人物形象( )。
異體寫法
該詞也寫作“駞曲”,屬于古代用字變體,常見于文獻記載( )。
文學與曆史記載
現代應用
多用于描述生理性彎曲,如老年人脊柱變形,或長期負重導緻的體态變化,帶有一定的形象化表達( )。
“駝曲”是一個兼具描述性與文學性的詞彙,既用于客觀描述身體形态,也常見于古籍和現代文學作品中,通過具體語境傳遞情感或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太平廣記》《續仙傳》等文獻( )。
駝曲(tuó qū)是一個形容詞,意指人的背部或身體呈現出彎曲或拱起的狀态。它主要用來形容姿勢不端正、身體不挺直的人。
駝曲的部首是馬,共有11個筆畫。
駝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與駝背有關。駝背是指人患有脊柱側彎或駝背病,導緻身體向前傾曲。因此,用“駝曲”來形容人的身體彎曲是一個比喻用法。
繁體字“驘矩”可以作為對應“駝曲”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駝曲”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騨屈”。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的駝曲的姿勢讓他顯得低頭不挺胸。
2. 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會導緻駝曲的姿勢。
駝背、駝峰、駝鳥、駝隊、駝駱駝
駝背、佝偻
挺拔、直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