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窮饑餒。《後漢書·劉陶傳》:“貨殖者為窮寃之魂,貧餒者作飢寒之鬼。” 唐 劉秩 《請禁私鑄錢議》:“夫人富溢則不可以賞勸,貧餒則不可以威禁。”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一人惑其言,復棄田而糴,竟貧餒終身。”
(2).指貧窮饑餒的人。《晉書·天文志上》:“五諸侯南三星曰天樽,主盛饘粥以給貧餒。” 清 馮景 《商丘公淮揚赈饑詩序》:“昔 梁伯夏 每有饑饉,輒載租穀於城門,賑與貧餒,不宣己惠,公真似之。”
“貧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ín něi,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貧窮饑餒
指因貧困而導緻饑餓的狀态,強調生活極度困苦,缺乏基本生存條件。
例如《後漢書·劉陶傳》提到“貧餒者作饑寒之鬼”,形容窮苦百姓的悲慘境遇。
指貧窮饑餒的人
也可作名詞,代指處于貧困中的人群。
如《晉書·天文志》記載“天樽三星主盛饘粥以給貧餒”,意為向窮苦人提供食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
《貧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貧困、極度缺乏食物。
《貧餒》的部首是貝,總共有12劃。
《貧餒》最早出現在《宋史·文苑傳》中,形容極度貧困。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生活中。
《貧餒》是《貧餒》的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貧餒》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代常用的寫法是 "貧餒",但在古代,也有可能寫作 "貧餒"、"貧餒" 等。
他生活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和貧餒,使他變得堅強。
貧瘠、貧窮、缺乏、饑餓、無食可餐
貧困、貧窮、缺乏、饑餓
富裕、豐富、充裕、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