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道之憂的意思、伯道之憂的詳細解釋
伯道之憂的解釋
謂無子。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向憂 伯道 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參見“ 伯道無兒 ”。
詞語分解
- 伯道的解釋 晉 鄧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孫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向憂 伯道 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未孕者,尚不
- 憂的解釋 憂 (憂) ō 發愁:憂憤。憂懼。憂煩。憂惶。憂急。憂煎。憂思(a.憂念;b.憂愁的思緒)。憂戚。杞人憂天。 可憂慮的事:憂患。内憂外患。樂以忘憂。高枕無憂。 指父母之喪:丁憂。 愁喜 筆畫數:;
專業解析
伯道之憂
“伯道之憂”指沒有子嗣傳承的憂慮,典故源于《晉書·鄧攸傳》。西晉名臣鄧攸(字伯道)為避戰亂攜家南逃,途中遭遇險境,為保全亡弟之子而舍棄親生骨肉,最終終身無嗣。後世以此典喻指因無子繼承香火而産生的深切遺憾,亦引申為對事業、技藝或文化傳承斷絕的憂患。
一、典故溯源
鄧攸棄子保侄之事載于正史:
“攸棄己子,全弟子,卒以無嗣。時人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此事件成為“伯道無兒”的原始出處,後凝練為成語“伯道之憂”。
二、釋義解析
- 本義:指因無子嗣而憂慮,強調宗法社會中血脈傳承的重要性。
- 引申義:泛指對精神、技藝或文化遺産後繼無人的深切焦慮。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文人著述,每患伯道之憂”,喻指學術成果無人繼承的危機。
三、文化意義
成語承載了中國傳統宗族觀念與道德困境:
- 倫理矛盾:鄧攸“舍親取義”的選擇,反映忠孝難全的悲劇性;
- 社會隱喻:成為文化傳承斷層的象征,常見于評述學派斷絕、技藝失傳等語境。
參考文獻
- 《晉書·卷九十·鄧攸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卷1,頁1023.
- 國學大師網. 《典故"伯道無兒"的文化解讀》[EB/OL].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9B.html
網絡擴展解釋
“伯道之憂”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ó dào zhī yōu,字面意思是“伯道的憂慮”,實際指代沒有子嗣的憂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來源
- 核心含義:形容人因無子嗣而産生的憂慮,或家族絕嗣的悲哀。
- 典故出處:
源自晉代鄧攸(字伯道)的故事。鄧攸在戰亂中為保全侄子而舍棄親生兒子,後終身無子。時人歎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後世以“伯道之憂”代指無子之痛。
2.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表達對絕嗣的惋惜或家族傳承的憂慮。
- 近義詞:無子之戚、絕嗣之悲。
- 例句:
清·李漁《閑情偶寄》中提到:“向憂伯道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
3. 延伸背景
- 文化意義:古代重視家族延續,無子被視為重大缺憾,成語反映了這一傳統觀念。
- 現代適用性: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鄧攸傳》或李漁的《閑情偶寄》。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如故百死暴虐不彀不知天高地厚長東黃河大橋長生祿位崇特翠哥剉角媒人渎田風前月下腐穢改拓鬲咽和山紅蕤枕毀鬲毀于一旦檢刻交還角招金石不渝擊越軍財看風駛船拉大片龍蠖胧明緑燈滿園春色悶悶眇沖密科年數膩蟲蹑電骈首就系偏心眼啓行親親祁山氣俠入孝出弟審擇詩錦斯琅琅泝本太歳頭上動土鐵官團圓餅王旅委順霞标黠健遐籁顯拔相怨卸磨殺驢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