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道之忧的意思、伯道之忧的详细解释
伯道之忧的解释
谓无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向忧 伯道 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参见“ 伯道无儿 ”。
词语分解
- 伯道的解释 晋 邓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孙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向忧 伯道 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未孕者,尚不
- 忧的解释 忧 (憂) ō 发愁:忧愤。忧惧。忧烦。忧惶。忧急。忧煎。忧思(a.忧念;b.忧愁的思绪)。忧戚。杞人忧天。 可忧虑的事:忧患。内忧外患。乐以忘忧。高枕无忧。 指父母之丧:丁忧。 愁喜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伯道之忧
“伯道之忧”指没有子嗣传承的忧虑,典故源于《晋书·邓攸传》。西晋名臣邓攸(字伯道)为避战乱携家南逃,途中遭遇险境,为保全亡弟之子而舍弃亲生骨肉,最终终身无嗣。后世以此典喻指因无子继承香火而产生的深切遗憾,亦引申为对事业、技艺或文化传承断绝的忧患。
一、典故溯源
邓攸弃子保侄之事载于正史:
“攸弃己子,全弟子,卒以无嗣。时人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此事件成为“伯道无儿”的原始出处,后凝练为成语“伯道之忧”。
二、释义解析
- 本义:指因无子嗣而忧虑,强调宗法社会中血脉传承的重要性。
- 引申义:泛指对精神、技艺或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深切焦虑。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文人著述,每患伯道之忧”,喻指学术成果无人继承的危机。
三、文化意义
成语承载了中国传统宗族观念与道德困境:
- 伦理矛盾:邓攸“舍亲取义”的选择,反映忠孝难全的悲剧性;
- 社会隐喻:成为文化传承断层的象征,常见于评述学派断绝、技艺失传等语境。
参考文献
- 《晋书·卷九十·邓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卷1,页1023.
- 国学大师网. 《典故"伯道无儿"的文化解读》[EB/OL].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9B.html
网络扩展解释
“伯道之忧”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ó dào zhī yōu,字面意思是“伯道的忧虑”,实际指代没有子嗣的忧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来源
- 核心含义:形容人因无子嗣而产生的忧虑,或家族绝嗣的悲哀。
- 典故出处:
源自晋代邓攸(字伯道)的故事。邓攸在战乱中为保全侄子而舍弃亲生儿子,后终身无子。时人叹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后世以“伯道之忧”代指无子之痛。
2. 用法与语境
- 适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表达对绝嗣的惋惜或家族传承的忧虑。
- 近义词:无子之戚、绝嗣之悲。
- 例句:
清·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到:“向忧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
3. 延伸背景
- 文化意义:古代重视家族延续,无子被视为重大缺憾,成语反映了这一传统观念。
- 现代适用性: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晋书·邓攸传》或李渔的《闲情偶寄》。
别人正在浏览...
白漫漫飙光鼻烟狴圄柴头脑殻焯燿冲扫揣情搭脚手架大津巴布韦当红废丘分定风迸风观凤翥龙蟠俯逼公厨鬼卒雇赁国计暵热幻灯活眼现报胡须鹄驭嘉悼挟依结仇计穷力屈拒敌口蘑梁孟廉吏连写柳衙卵石不敌落斧糜粉摩玩碾玉作箝结千里同风浅知泉穴如临大敌沙渚石脚首犯手套梳掌簨虡泝涉甜叶菊屯滞微潮痫瘛向下县解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