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邦的意思、迷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邦的解釋

《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懷其寶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後因以“迷邦”指不肯從政,隱居不仕。《周書·儒林傳·沉重》:“若居形聲而去影響,尚迷邦而忘觀國,非所謂也。” 唐 劉禹錫 《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數歲,投老於南 荊 ,迷邦縱性,委和從化。” 明 王錂 《春蕪記·訪友》:“豈終懷寶迷邦,謾説灌園避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邦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論語·陽貨》篇:“懷其寶而迷其邦”,本指賢者隱退不仕,導緻國家陷入混亂狀态。《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指出,“迷邦”由“迷”(使混亂)與“邦”(國家)組合而成,體現先秦時期對士人責任的倫理要求。

  2. 本義與引申義

    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釋義,“迷邦”原指因賢者不參與治國而使國家迷失方向,後引申為有才能者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例如《後漢書·周舉傳》中“不憂迷邦”的表述,即批評士人未盡輔國之責。

  3. 近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迷邦”一詞的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分析。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版)中強調,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士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觀念,與“達則兼濟天下”形成語義呼應。

  4. 相關詞語辨析

    • “懷寶迷邦”:成語化表達,出自《論語》原句,特指隱藏才能不用于治國(《成語源流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 “避世”:與“迷邦”部分近義,但更強調主動遠離世俗,而非特指對國家責任的放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迷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經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迷邦”原指有才能的人隱居不仕,導緻國家治理陷入混亂。該詞出自《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注:懷揣治國才能卻讓國家迷失方向,能算仁德嗎?)

二、詞義演變

  1. 原始語境
    孔子弟子認為,知識分子應當出仕,否則如同“迷邦”(使國家迷失方向)。漢代馬融注解:“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

  2. 引申含義
    後世逐漸演變為對隱居不仕行為的委婉批評,如《周書·儒林傳》中“尚迷邦而忘觀國”,唐代劉禹錫墓志銘中“迷邦縱性”等用法均指遠離仕途。

三、易混淆概念辨析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迷邦”理解為“國家政治混亂”,這屬于誤讀。實際上,該詞強調個人行為對國家的影響,而非直接描述國家狀态。

例句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論語》中相關思想,建議查閱權威古籍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屋漏百拙千丑伴換筆紙承衛寵寄充數登船墊支訂親梵庋發屋求狸奮不顧生富爾貝人副題高壓水銀燈赓飏宮調股弁規佐害肚曆寒山寺寒瘦湖北漁鼓缣簡驕驕蚧搔浄濑窘逐居巢連纏麗正修書院籠篰亂人耳目蠻花悶聲悶恹恹念慮泥沙農祥弄小怒怨辔輿平壹耆年會惸嫠攘臂人地折除識達梳頭宿猾夙世冤業歎恨談空說幻貪慕題牓文的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