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懷其寶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後因以“迷邦”指不肯從政,隱居不仕。《周書·儒林傳·沉重》:“若居形聲而去影響,尚迷邦而忘觀國,非所謂也。” 唐 劉禹錫 《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數歲,投老於南 荊 ,迷邦縱性,委和從化。” 明 王錂 《春蕪記·訪友》:“豈終懷寶迷邦,謾説灌園避世。”
“迷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經典,以下是詳細解釋:
“迷邦”原指有才能的人隱居不仕,導緻國家治理陷入混亂。該詞出自《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注:懷揣治國才能卻讓國家迷失方向,能算仁德嗎?)
原始語境
孔子弟子認為,知識分子應當出仕,否則如同“迷邦”(使國家迷失方向)。漢代馬融注解:“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
引申含義
後世逐漸演變為對隱居不仕行為的委婉批評,如《周書·儒林傳》中“尚迷邦而忘觀國”,唐代劉禹錫墓志銘中“迷邦縱性”等用法均指遠離仕途。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迷邦”理解為“國家政治混亂”,這屬于誤讀。實際上,該詞強調個人行為對國家的影響,而非直接描述國家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論語》中相關思想,建議查閱權威古籍注本。
《迷邦》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一個迷失方向的國家或地域。
《迷邦》的部首是辶,總共有10畫。
《迷邦》一詞由國内學者創造,旨在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失去正常方向,難以發展的狀态。
《迷邦》的繁體字為「迷邦」。
古時候,“迷邦”可以寫作“迷國”,表示迷失方向的國家。
這個國家已經淪為一個迷邦,無法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
迷邦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迷邦主義、迷邦化。
近義詞包括迷途、迷失。
反義詞包括明國、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