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藝的一種。 清 代 乾隆 年間,道情流入 湖北省 後發展而成。流行于 湖北 。原為一人坐唱,僅用漁鼓、簡闆按節拍。曾與皮影戲合流,改由集體演唱或兩人對唱,句尾增加幫腔。解放後與皮影戲脫離,并吸收 湖北 小曲的曲牌,增加四胡、揚琴等伴奏樂器。
湖北漁鼓是湖北省的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演變曆程:
湖北漁鼓又稱沔陽漁鼓、襄陽漁鼓,源于唐宋時期的道情(道士傳道所用歌曲),清代乾隆年間道情傳入湖北後逐漸本土化形成。它屬于說唱結合的曲藝形式,最初為單人坐唱,後發展為多人表演,并與皮影戲等藝術融合。
樂器與伴奏
說唱結合
主要流行于湖北天門、沔陽、武漢等地,并輻射至安徽、河南部分地區。其界首分支被譽為“安徽曲藝一枝花”,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價值,被收錄于《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注:部分資料将“湖北漁鼓”解釋為成語(比喻團結協作),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主流定義仍以曲藝形式為準。
《湖北漁鼓》是一個地名詞彙,指的是湖北省境内特色的漁鼓文化。漁鼓是湖北省傳統的民間表演形式之一,也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湖(水部,4畫),北(十部,5畫),漁(水部,12畫),鼓(音部,18畫)。
來源:湖北漁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漁鼓起初是漁民在湖泊中捕魚時的伴奏樂器,後來逐漸演化成舞蹈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繁體:湖北漁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湖北漁鼓
例句:湖北漁鼓是湖北地區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産,深受當地人民喜愛。每年的農曆春節期間,湖北漁鼓表演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賞。
組詞:漁鼓文化、漁鼓表演、漁鼓樂隊、湖北民俗漁鼓
近義詞:湖北漁鼓表演可與湖北漁鼓藝術互換使用。
反義詞:湖北漁鼓與其他地方的舞蹈或表演形式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