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缣簡的意思、缣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缣簡的解釋

古代用來書寫的絹帛和竹簡。亦作書冊的代稱。 唐 蘇颋 《涼國長公主神道碑》:“昭乎遺風,誰著縑簡;垂厥後代,諒憑刊刻。” 唐 張懷瓘 《<書斷>序》:“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迹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缣簡”是古代兩種書寫材料的合稱,具體含義如下:

  1. 缣(jiān)
    指細密的絲織品(絹帛),質地輕薄堅韌,常用于書寫重要文獻或繪制地圖。因成本較高,多用于貴族或官方文書,如漢代帛書。

  2. 簡(jiǎn)
    即竹簡或木簡,将文字刻寫于竹片、木片後編連成冊,是先秦至漢代主要的書寫載體。例如《尚書》《詩經》最初均以簡牍形式流傳。

合稱意義
“缣簡”并提時,泛指古代文獻或書籍,強調其曆史性和珍貴性。例如《後漢書》中“缣簡載籍”即指用這兩種材料記錄的典籍。

補充說明
隨着造紙術普及,缣簡逐漸被紙張取代。現代語境中,“缣簡”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體現對古代文化的追溯,如“缣簡遺文”形容失傳的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缣簡的意思

《缣簡》(jiān jiǎn)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細密的亞麻布”或“用亞麻布制成的绫羅”。它可以指代細密的布料,也可用來形容柔軟光滑的質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缣簡》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戋”。其中,“纟”表示與紡織品有關,而“戋”則表示細小。

根據《康熙字典》,《缣簡》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缣簡》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一篇中。它在宋代時逐漸衍生出了引申含義,表示柔滑細密的布料。

在繁體字中,缣的“纟”部被替換為“糸”,缣簡則被寫作“縑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據考古學家研究,最早的漢字是用刻制的象形文字,後來逐漸演化為結構複雜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仍然可辨認。

例句

1. 她穿着一件缣簡的綢衫,宛如玉蘭一般清新。

2. 這幅畫用缣簡的線條勾勒出了神秘的夜晚景象。

3. 缣簡的紋理讓這件衣服看起來更加精緻典雅。

組詞

組詞:缣糾、缣宸、缣澤、缣缱、缣繳、缣繳、缣洗。

近義詞

近義詞:細密、柔軟、光滑。

反義詞

反義詞:粗布、粗糙、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