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統治者所掌握的生、殺、貴、賤、貧、富六種權力。《國語·齊語》:“昔者先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 韋昭 注:“柄,本也;六柄,生、殺、貧、富、貴、賤也。”《後漢書·崔駰傳》:“六柄制于家門兮,王綱漼以陵遟。”
“六柄”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統治者掌控的六種核心權力或手段,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六柄指統治者掌握的「生、殺、貴、賤、貧、富」六種權力()。這六種權力分别對應:
2. 曆史淵源 該概念最早見于《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對齊桓公提出的治國策略:“慎用其六柄”,強調統治者需謹慎行使這些權力以維護國家秩序。後漢書也引用此概念,表明其影響深遠。
3. 延伸意義 在語言使用中,“六柄”可比喻掌握多種手段或資源的能力,例如形容一個人具備多樣化的技能()。
補充說明:六柄體現了古代“賞罰二柄”思想的擴展,通過系統化的權力分配實現社會控制。相關讨論可參考《國語》及漢代典籍原文。
《六柄》是一個中國傳統的詞語,其意思是指六種不同的柄或把手。柄是指用來拿取或控制物體的部分,在這個詞語中代表的是六種不同的物體,具體是什麼取決于上下文。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規則,将《六柄》拆分為兩個部首:八(bā)和木(mù)。
八部首表示“手”,或者指示一個與手相關的事物。木表示“木頭”或者與木頭相關的事物。
根據筆畫分析,六(liù)有七畫,柄(bǐng)有九畫。
《六柄》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上》一章中,篇名為“盡心下事”。
《六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六柄」。
古時候《六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是相似的。漢字的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會有一定的變化。
他手中握着六柄刀劍,使得他成為了無敵的劍客。
衣柄、刀柄、傘柄、扇柄、杯柄。
把手、握把、手柄。
無柄、無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