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蠰蟲。《淮南子·道應訓》:“吾比夫子,猶黃鵠與壤蟲也,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速,豈不悲哉!”按,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壯部》:“﹝壤﹞又為蠰,《淮南·道應》:‘猶黃雀與壤蟲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若謂受氣皆有一定,則雉之為蜃,雀之為蛤,壤蟲假翼,川蛙翻飛…皆不然乎?”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壤蟲之比黃鵠,轍鮒之仰 河宗 ,未足雲也。”一說,幼蟲。見《淮南子》 高誘 注。
“壤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代“蠰蟲”
根據《淮南子·道應訓》及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的考證,“壤蟲”即“蠰蟲”(一種小蟲),常與“黃鹄”(天鵝)形成對比,比喻能力或境界懸殊。例如:
“吾比夫子,猶黃鹄與壤蟲也,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速,豈不悲哉!”
——《淮南子·道應訓》
另一說為“幼蟲”
部分注疏(如高誘《淮南子注》)提出“壤蟲”可能指“幼蟲”,但此解釋在文獻中較少被直接引用。
“壤蟲”在古籍中多用于兩類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抱樸子》等原典及注疏。
壤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包括“壤”和“蟲”兩個字。
“壤”的部首是土,它擁有7個筆畫;“蟲”的部首是虍,它擁有6個筆畫。
“壤蟲”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也被用作日語中的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壤蟲」。
在古代漢字中,壤蟲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壤”可以寫作「壤土」或「壌土」,而“蟲”可以寫作「蟲蛇」或「蟲蛇」。
1. 這個地區的土壤裡有很多壤蟲。
2. 這種壤蟲對莊稼有害。
3. 孩子捉到一隻壤蟲,非常興奮。
土壤、蟲類、蟲子、蛇蟲
土壤中的生物、蟲害、昆蟲
植物、生長、綠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