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起更打鼓。也指啟明定昏。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謝天地!卻早日下去也!呀,卻早發擂也!呀,卻早撞鐘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張陰捕 驚醒,坐在牀鋪上,聽更鼓,恰好打擂。”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六更》:“ 宋 大内五更已絶,則梆鼓遍作,號曰蝦蟆更,亦號六更。其時禁門開,而百官集,如外方之攢點,今之發擂是也。”
(2).泛指敲打(鼓)。《水浒傳》第一○九回:“隻聽的 宋 軍中,戰鼓不絶聲的發擂。”
“發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擊鼓或報時的動作,具體含義如下:
起更打鼓
指古代夜間通過擊鼓報更的行為,用于标志時間節點的轉換(如啟明、定昏)。例如:
泛指擊鼓
廣義上可指代任何敲打鼓的動作,如軍事或儀式中的擊鼓。例如: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發擂是一個多義的詞彙,可以指發起擂台比武的活動,也可以指公開挑戰或發起辯論的行為。
“發”字是一個兩部分組成的漢字,左邊是“又”部,右邊是“發”部,總共有5畫。而“擂”字是一個三部分組成的漢字,左邊是“扌”部,中間是“雷”部,右邊是“戈”部,總共有16畫。
“發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擂台賽的傳統。在古代,擂台賽被用來選拔武藝高強的人才,也被用來展現個人實力和勇氣。因此,發起擂台比武即發擂,逐漸演化為指公開挑戰或辯論的行為。
“發擂”在繁體中的書寫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字書中,發擂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康熙字典》将“擂”字的“扌”部寫作“攵”,而将“雷”部寫作“㪃”。這種易于書寫的變化使得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1. 明天我們将發擂,希望能找到最強的選手。
2. 他喜歡在各個論壇上發擂,以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能力。
發首、擂台、發起、比武、挑戰、辯論
發起、公開挑戰
接受、退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