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可鄙野而不知禮。《禮記·曲禮上》:“将適舍,求毋固。” 孫希旦 集解:“固,謂鄙野而不達於禮……此言将適人之所居,凡事當求合禮,而不可失之鄙野。”
(2).謂不固執拘泥。《論語·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熹 集注:“固,執滞也。”
“毋固”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源自不同典籍的語境:
釋義:指在社交或禮儀場合中,不應表現得粗俗、不合禮節。例如《禮記·曲禮上》提到“将適舍,求毋固”,意為到他人住所時,行為要合乎禮節,不可失之鄙野。這裡的“固”解釋為“鄙野而不達于禮”(孫希旦集解)。
釋義:指為人處世應避免固執己見、僵化不變。如《論語·子罕》中孔子提出“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注解“固”為“執滞”,即不因主觀堅持而排斥他人觀點,強調靈活變通。
近義詞:不拘泥、通達
反義詞:固執、迂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注釋,可參考《禮記》和《論語》相關篇章。
《毋固》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不固定”或“不堅定”。該詞可以用在文學作品中,形容某種思想、信念或态度不穩定或不持久。
《毋固》的拆分部首是“毛”和“囗”,部首的意思是“頭”,用來指示字的範疇。根據部首,這個詞可以歸類到“毛”部字。《毋固》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毋固》是古代漢語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經典。在古代文獻中,經常使用《毋固》來描述一個人或一個思想的不穩定狀态。
《毋固》的繁體字是「毋固」,在繁體中,字形更加複雜,但意義和拼讀都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毋固》在古代的字形為「毌固」,其中的「毌」字與現代的「毋」字相同。而「固」字的古代寫法為「固」。
1. 他的信仰不夠堅定,總是在困難面前毋固。
2. 政治動蕩導緻人民對國家前途不再毋固。
3. 毋固之心,始能持久。
衍生詞:固執、固守、堅固、固态
易變、不穩定、搖擺不定
堅定、穩定、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