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考慮。《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若能翻然大舉,建立元勳,以應顯祿,福之上也;如其未能,笇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 呂延濟 注:“笇,計。量,度也。大小謂 漢 大 吳 小。以存易亡,謂背 吳 歸 漢 也。”
“笇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網絡資料中,“笇量”多被簡釋為“衡量、考慮”,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經典文獻理解。
笇量(suàn lià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的部首是“⺮”(zhú,意為竹子),下面的部首是“量”(liáng,意為度量)。它的筆畫數目是10畫。
笇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廣韻》中,它是從古代的度量竹子的用法演變而來。在古代,人們常用竹子來做度量工具,尤其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或物品的大小。
《笇量》的繁體字是「筭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笇量」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上面的部首「⺮」的筆畫更加簡化,變成了「⺁」,而下面的部首「量」仍然保持原來的形狀。
1. 用笇量測量農田的面積。
2. 這個箱子的大小需要用笇量來測量。
1. 笇簍(suàn lǒu)- 指用笇量編制而成的筐簍。
2. 笇竹(suàn zhú)- 指用來制作笇量或者其他工藝品的竹子。
測量、評估、衡量、計算
不計、不量、不測、不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