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褲腿”。1.褲子穿在兩腿上的筒狀部分。《紅樓夢》第六三回:“﹝ 芳官 ﹞隻穿着一件玉色紅青駝絨三色緞子拼的水田小夾襖,束着一條柳緑汗巾,底下是水紅灑花夾褲,也散着褲腿。”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二:“﹝ 三仙姑 ﹞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
(2).舊時纏足婦女于褲下另制布的筒狀物縛于踝間,前遮足面,後蔽足根。《金6*瓶6*梅詞話》第二四回:“ 蕙蓮 於是摟起裙子來與 玉樓 看,看見他穿着兩雙紅鞋在腳上,用紗緑線帶兒紮着褲腿。”《兒女英雄傳》第六回:“腳下的褲腿兒看不清楚,原故是登着一雙大紅香羊皮挖雲實納的平底小靴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袴腿漢語 快速查詢。
“袴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ù tuǐ,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褲子穿在兩腿上的筒狀部分()。在部分方言或古漢語中,“袴”同“褲”,因此“袴腿”即現代漢語中的“褲腿”()。
曆史延伸含義
舊時纏足婦女會在褲下另制布筒狀物,縛于腳踝處,前遮足面,後蔽足根。這種設計可能與當時服飾習俗相關()。
常見搭配
易混淆概念
部分資料将“袴腿”誤作成語,解釋為“儀表端莊”,但此類說法權威性較低()。主流解釋仍以“褲腿”為核心。
“袴腿”本質是“褲腿”的異形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袴”字,多以“褲”替代。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化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服飾研究資料。
袴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袴”和“腿”。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袴腿是指古代各種騎裝中的褲腳部分。特指衣袍等下擺綴有兩條系帶的寬松褲筒。現在被用來形容褲腳部分較寬松的褲子。
“袴”字的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11;
“腿”字的部首是“肉”,總筆畫數為11。
“袴”字來源于古時的波斯語,表示寬松的褲子;
“腿”字最初形狀是兩條腿的形象,後來簡化為現在的形态。
繁體字中,“袴”字和“腿”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字形較為繁複。
“袴”字古時候的寫法:襲。
“腿”字古時候的寫法:膪。
1. 他穿着一條寬松的袴腿,走起路來很輕松。
2. 這條褲子的袴腿設計非常時尚,很適合年輕人穿着。
相關的組詞有:
- 褲腿
- 褲子
- 褲筒
- 褲腳等。
類似意義的詞語有:
- 寬松的褲子
- 寬腿褲
- 闊腿褲等。
與袴腿相反意義的詞語有:
- 窄腿褲
- 緊身褲
- 瘦腿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