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左傳·僖公六年》:“ 許男 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櫬。” 杜預 注:“縛手于後,唯見其面……櫬,棺也。将受死,故衰絰。”後因以“面縛輿櫬”謂雙手反綁,車載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請極刑。《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艾 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君臣面縛輿櫬,出降于 七裡亭 。” 清 黃宗羲 《徵君沉耕岩先生墓志銘》:“即使面縛輿櫬,猶應宣布皇威,而後愍其歸死以宥之。”亦省作“ 面櫬 ”。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 子嬰 面櫬, 漢祖 膺圖。”
“面縛輿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àn fù yú chèn,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行動受限”,但主流詞典(如漢典、詩詞名句網)均以“投降儀式”為核心含義,建議以高權威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注解。
《面縛輿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縛住車的臉蓋,形容官吏貪污受賄,************,違法亂紀。
面(部首:面,13畫)、縛(部首:纟,11畫)、輿(部首:舛,10畫)、榇(部首:木,13畫)。
《面縛輿榇》來源于《詩經·小雅·車舝》,原句為“式燧于舝,至于缞于舟。”翻譯為:“點燃了車上的燧石,又到了用車縛住的階梯車。”後來引申為貪腐之意。
繁體字:麵縛輿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面:靣;縛:縛;輿:輿;榇:櫬。
他貪污受賄,行為就像是面縛輿榇,罪孽深重。
面朝黃土、縛手縛腳、輿論導向、榇鎖重囚
揠苗助長、腐敗無道
廉潔奉公、清正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