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面縛輿榇的意思、面縛輿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面縛輿榇的解釋

語本《左傳·僖公六年》:“ 許男 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櫬。” 杜預 注:“縛手于後,唯見其面……櫬,棺也。将受死,故衰絰。”後因以“面縛輿櫬”謂雙手反綁,車載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請極刑。《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艾 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君臣面縛輿櫬,出降于 七裡亭 。” 清 黃宗羲 《徵君沉耕岩先生墓志銘》:“即使面縛輿櫬,猶應宣布皇威,而後愍其歸死以宥之。”亦省作“ 面櫬 ”。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 子嬰 面櫬, 漢祖 膺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面縛輿榇”是中國古代戰争中表示徹底投降的儀式性行為,其字面含義為“雙手反綁于身後,車載棺材相隨”。這一行為包含兩個動作:

  1. 面縛:指戰敗者反縛雙手,面朝勝利者,以示放棄抵抗。《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兩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投降禮儀。
  2. 輿榇:即用車載着棺材,象征願受極刑。《左傳·僖公六年》記載許國國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绖,士輿榇”,杜預注“榇,棺也”,表明自承罪責,生死交由對方處置。

該儀式最早見于《尚書·武成》,記載商纣王軍隊戰敗後“面縛輿榇”向周武王投降,後成為古代投降儀典的範式。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投降時亦“輿榇自縛”,被《三國志》收錄為經典案例。現代漢語中,這一成語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形容徹底認罪或服輸的姿态,如錢鐘書《管錐編》曾引此典分析古代戰争文化。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版;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面縛輿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àn fù yú chèn,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


2.曆史出處與用法


3.近義詞與延伸含義


4.注意:權威性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行動受限”,但主流詞典(如漢典、詩詞名句網)均以“投降儀式”為核心含義,建議以高權威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阿街白高帽被問捕告查訪頂尖都竈渡河頓足搥胸分立腐化告禮各樣貴赤還跸旱冰黑波護花鈴瘠瘁解形蟼蟇扃閉九闉醵助課蒙寬垲浪莽靈快龍骧鳳矯脔股鹿脯賣癡獃貿說煤砟子迷竅溺情泥鰌女使鞶纓辟布砯砯頻婆千帆競發牆高基下鉗鉗輕俗秋月春風驅走三頭六面手疾眼快淑善四郭頭昏腦脹退名猥細韋絃無家五禽戲烏塌菜銜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