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妻室。《詩·召南·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朱熹 集傳:“家,謂以媒聘求為家室之禮也。”《詩人主客圖·清奇雅正主》引 唐 衛準 逸句:“何必剃頭為弟子,無家便是出家人。” 清 張集馨 《道鹹宦海見聞錄·鹹豐六年》:“其無家者,雇土娼入帳,後以妒争,事聞於 向帥 。”
(2).沒有房舍;沒有家庭。 漢 班彪 《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裡而無家。” 唐 羅邺 《出都門》詩:“自覺無家似潮水,不知歸處去還來。” 宋 蘇轍 《次韻子瞻山村》之一:“與世浮沉真避世,将家飄蕩似無家。”《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他無家無倚,靠着我船上喫飯。”
“無家”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無婚姻家庭
指沒有妻室或未成家,源于《詩經·召南·行露》的“誰謂女無家”,朱熹注釋為“家室之禮”的缺失。唐代衛準詩句“無家便是出家人”也以此引申獨身狀态。
無住所或歸屬
指缺乏固定居所或家庭依托,如班彪《北征賦》“迥千裡而無家”描繪荒原漂泊,宋代蘇轍詩句“将家飄蕩似無家”則體現流離失所。
“無家無室”(見)特指孤身無妻小,屬更具體的衍生表述。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詩詞及跨語言釋義,完整來源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平台。
無家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沒有家園或者沒有固定的住所。可以用來形容流浪的人或者沒有固定居住地的人。
無家的拆分部首是無,筆畫是4畫。
無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詞語無家可歸,在意義上與現代的無家一緻。繁體字無家的寫法為無家。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無家通常是以「無」字作為主體,後面加上「家」字,形成一個詞語。
1. 在戰争中失去家園的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2. 他離家多年,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
無家可靠、無家可歸、無家可奈、無家可報等。
無家可歸、無家可奈、無處可去。
有家、有固定住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