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禮冠與禮服上繡的亞字形花紋。借指仕宦。 宋 王安石 《金溪吳君墓志銘》:“氏 吳 其先自 姬 出,以儒起家世冕黻。”
"冕黻"是古代服飾制度中象征身份與禮儀的重要元素,具體釋義如下:
一、單字解析
冕(miǎn)
指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冠。形制為頂部有長方形延闆,前後懸挂玉串(旒),材質與旒數根據等級不同而異。《禮記》記載天子冕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旯。
黻(fú)
包含兩層含義:
二、組合含義
"冕黻"合稱時,代指整套禮儀服飾制度。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其受"衮冕衣裳",即包含冕冠與繡黻紋的禮服,象征着最高統治權。其功能主要體現在:
三、曆史演變
先秦時期黻多用朱色皮革,漢代發展為絲綢彩繡,至唐宋成為十二章紋之一。明清時期,冕黻制度趨于簡化,但仍是皇權儀典的核心元素。
冕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冕”和“黻”。
拆分“冕”的部首是冖,它的筆畫數是2。
拆分“黻”的部首是黑,它的筆畫數是11。
冕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冕指的是古代君王所戴的祭祀服飾,用來表示尊貴和權力。黻則是古代君王祭祀時所穿的禮服。因此,“冕黻”一詞常用來形容王者的尊嚴和威嚴。
在繁體字中,“冕”寫作“冕”,“黻”寫作“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冕的寫法較為簡潔,類似于兩條平行直線相交。黻的寫法則稍微複雜一些,需要多個筆畫來描繪出服飾的圖案。
1. 君王身披冕黻,莊嚴祭祀天地。
2. 他的舉止威嚴,如同身着冕黻的君王。
冕冠、加冕、尊冕、黻黼
華服、盛裝、正裝
樸素、簡樸、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