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密集貌。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詩:“松磴上迷密,雲竇下縱橫。” 錢振倫 注:“迷密,繁多也。”
(2).西域古國名。即 米國 (Maimargh)。地當今(撒馬爾罕)附近。《魏書·世祖紀下》:“是月, 破洛那 、 罽賓 、 迷密 諸國各遣使朝獻。”
"迷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密集繁茂的樣貌
源自南朝宋詩人鮑照《登廬山》詩句"松磴上迷密,雲竇下縱橫",其中"迷密"形容松樹在石階上茂密叢生的景象。錢振倫注釋為"繁多也"()。
西域古國名
見于《魏書·世祖紀下》記載,指隋唐時期的中亞城邦米國(Maimargh),位于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附近,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令人困惑且神秘的事物",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網絡時代的引申用法,需謹慎使用。
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采用古籍中的原始含義,若涉及引申義需标注說明。
《迷密》是一個詞語,表示含有迷離和神秘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情況讓人感到不易理解、猜測不透或充滿了神秘感。
《迷密》由部首辶和部首口組成,總計9個筆畫。
《迷密》是簡體漢字,其繁體字為「迷秘」。
在古時候,「迷密」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迷」是用變形的「辵」作為部首,并在右側加上「米」。而「密」則是用變形的「竹」作為部首,在下方加上「山」構成。
1. 這個地方的景色很迷密,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
2. 他對這個謎題一直守口如瓶,真是太迷密了。
迷茫、迷路、迷醉、神秘、神秘感
謎樣、隱秘、奧秘、莫測、玄妙
清晰、明朗、明确、透明、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