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約的意思、盟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約的解釋

[oath (treaty) of alliance;convention] 結盟時所訂的誓約或條款、協議

詳細解釋

結盟時訂立誓約或條約;結盟時所訂立的誓約或條約。《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約,涖其盟書而登之于天府。”《史記·黥布列傳》:“夫 楚 兵雖彊,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 義帝 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漢 之與 吳 ,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 唐 蔣防 《霍小玉傳》:“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約之言,徒虛語耳。”《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 廖仲恺 《革命繼續的功夫》:“這同盟會的盟約,有四項大事要大家信守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盟約指古代諸侯或團體間為共同目的而締結的誓約協定,具有法律約束與道德承諾的雙重屬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定義

    指通過盟誓儀式訂立的共同遵守的條約或誓言,多見于政治、軍事同盟場景。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楚"城濮之戰"前諸侯盟誓,即屬典型政治盟約。

  2. 構詞解析

    • 盟:古代殺牲歃血告神的儀式,《禮記·曲禮》鄭玄注:"盟,殺牲歃血誓于神也";
    • 約:以語言約束雙方行為的契據,《說文解字》釋"約"為"纏束也",引申為規約。

      二字組合強調通過神聖儀式強化契約效力。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征

  1. 儀式規範性

    需遵循"鑿地為坎,殺牲歃血"的标準化流程(《禮記·曲禮下》),盟辭刻于玉帛并埋藏祭告神明,體現對天地秩序的敬畏。

  2. 雙重約束機制

    • 法律效力:如春秋"弭兵之盟"明确列國停戰義務;
    • 神罰威懾:《周禮·司盟》載"盟萬民之犯命者",違約者将受"明神殛之"的天懲。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史記·平原君列傳》

    "毛遂定從于殿上"記載六國合縱抗秦盟約,凸顯其戰略協同功能。

  2. 《國語·魯語》

    "盟所以周信也"強調盟約的核心在于信用維系,反映先秦社會的契約精神。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盟約"引申為具有高度約束力的莊嚴承諾,如國際公約(《聯合國憲章》第102條要求條約登記制度)仍保留"神聖不可違"的原始意涵。


參考文獻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4. 鄭玄《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校勘本)
  6. 徐元诰《國語集解》(中華書局)
  7. 聯合國官網《聯合國憲章》文本庫

網絡擴展解釋

“盟約”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兩個或多個國家、團體或個人為共同利益或目标而締結的誓約或協議。例如,《史記》中記載楚漢戰争時提到“背盟約而弑義帝”,體現了盟約的約束性。

二、結構與用法

三、曆史與文獻中的體現

  1. 古代案例:周代《周禮》記載“邦之大盟約”需存檔于天府(國家檔案庫);《三國志》提及吳蜀分土裂境時需制定盟約。
  2. 象征意義:代表承諾與信任,如唐代《霍小玉傳》中“盟約之言”象征情感聯結。

四、現代應用

五、相關表達

總結來看,“盟約”既是曆史中常見的政治外交形式,也是現代社會合作關系的象征,其核心在于通過書面或口頭的約定建立互信與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

拔地不動明王蔔老承天之佑觸桶出頭面除托刺槐慈明戴日啗説菧苨東方生惡草具惡法芳藹法坐負羈妻脯斮根牙磐錯攻罰光示管事寒症紅妝素裹隳膽抽腸火船件數雞蛋劫脅金像緝禦拘禮狂僻來到勞舊龍鳳錢蘆丁馬傭暖酥淜湃求索泉骨羣衆關系叡才三長齋月賒望室第授首手腕子蜀漢坦步髫冠投卵讬世我丈務本抑末祥光遐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