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th (treaty) of alliance;convention] 結盟時所訂的誓約或條款、協議
結盟時訂立誓約或條約;結盟時所訂立的誓約或條約。《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約,涖其盟書而登之于天府。”《史記·黥布列傳》:“夫 楚 兵雖彊,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 義帝 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漢 之與 吳 ,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 唐 蔣防 《霍小玉傳》:“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約之言,徒虛語耳。”《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 廖仲恺 《革命繼續的功夫》:“這同盟會的盟約,有四項大事要大家信守的。”
“盟約”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兩個或多個國家、團體或個人為共同利益或目标而締結的誓約或協議。例如,《史記》中記載楚漢戰争時提到“背盟約而弑義帝”,體現了盟約的約束性。
總結來看,“盟約”既是曆史中常見的政治外交形式,也是現代社會合作關系的象征,其核心在于通過書面或口頭的約定建立互信與責任。
盟約(méng yuē)是指兩個或多個組織、國家、團體或個人之間所達成的一種正式協議或契約。它是通過相互交換承諾或宣言,确定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實現共同利益或達成共同目标的約束性文件。
盟約的整體結構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皿(pán),右邊的部首是言(yán)。
盟約的拆分筆畫依次是:皿(2畫)+ 言(7畫)= 9畫。
盟約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具體的來源尚無确切記載。在繁體字中,盟約的寫法保持原始形态,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盟約的寫法與現代一樣,由兩個部首組成,即皿(pán)和言(yán)。
1. 經過多次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一項重要的盟約,共同緻力于保護環境。
2. 盟約規定雙方必須盡職盡責,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1. 盟約書:指具體寫下來的盟約内容,通常由雙方籤署并遵守。
2. 嚴肅盟約:指有着嚴重後果或相應懲罰的盟約。
近義詞:合同、協議、契約。
反義詞:背約、失約、違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