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三長善月 ”。《梵網經》卷下:“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也。”
“三長齋月”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具有特定的宗教含義和曆史背景,具體解釋如下:
三長齋月指農曆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三個月份。佛教徒在這三個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期間持守“八戒”并嚴格實行“過午不食”的戒律,以修善積德。這一習俗也被稱為“三長善月”或“神通月”。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這三月中,天帝釋(佛教護法神)與四天王會用寶鏡照察南贍部洲衆生的善惡行為,因此佛教倡導信徒在此期間慎言慎行、嚴守戒律,以積累善業。這種修持被認為是如來佛為教化衆生而設的方便法門。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曾頒布诏令,要求全國在三長齋月期間禁止屠宰,以順應佛教戒殺生的理念。這一舉措反映了佛教文化對古代社會的影響。
信徒在此期間需遵守“八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過午不食等,以此淨化身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戒律細節或曆史淵源,可參考佛教經典如《梵網經》《不空罥索經》等。
三長齋月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比喻時間像齋月一樣飛快地流逝。
三長齋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三長齋月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南朝時期文學家劉孝綏所作的《仇池碑文》。碑文中描述了劉孝綏到仇池,感歎時間過得快,比喻時間如齋月一樣迅速。後來,這個成語流傳下來,并被人們廣泛使用。
三長齋月(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形狀和結構上基本保持一緻,沒有特别的變化。
1. 我感覺這次假期就像三長齋月一樣,瞬間就過去了。
2. 學生們很忙碌,眨眼間就到了期末考試,時間過得真是三長齋月啊。
三更半夜、長命百歲、齋戒之月
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時光蝸牛、時光靜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