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神話中所指日入之處。《楚辭·天問》:“出自 湯谷 ,次于 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裡?” 王逸 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東方 湯谷 之中,暮入西極 蒙水 之涯也。”
(2).指日出之地。《淮南子·覽冥訓》:“邅回 蒙汜 之渚。” 高誘 注:“ 蒙汜 ,日所出之地。”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四:“朝為 鹹池 暉, 蒙汜 受其榮。”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一:“日從 蒙汜 出,照樹出無影。”
濛汜:1.古稱日落之處。《文選·張衡<西京賦>》:“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 濛汜 。” 薛綜 注引《楚辭》:“出自 陽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之三:“ 鼎湖 龍漸遠,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樓賦》:“賓 暘谷 以馳想,候 濛汜 而思結。”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郭璞<遊仙>》:“永得 安期 術,豈愁 濛汜 迫。”《晉書·藝術傳·索紞》:“少不習勤,老無吏幹, 濛汜 之年,弗敢聞命。”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 濛汜 。”
“蒙汜”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蒙汜”最早見于《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其中“湯谷”是神話中的日出之地,而“蒙汜”則對應日落之處。王逸注解說“蒙汜”是“西極蒙水之涯”,即太陽沉入西邊水域的邊際。這一用法在《楚辭》中多次出現,成為描述日落方位的固定意象。
因“日落”象征時間流逝,南朝江淹在《雜體詩》中寫道:“永得安期術,豈愁濛汜迫”,以“濛汜”暗喻人生晚年,表達對衰老的憂慮。此處“濛汜”與“蒙汜”相通,均借自然現象喻指生命階段。
其他注意:個别文獻中偶見“蒙汜”被用作日出之地的記載,但此類用法較為罕見,主流釋義仍以“日落之處”為核心。
《蒙汜》是一個多音多義的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或概念。在古代,蒙汜是指一種莊稼的名字,主要是指一種五谷中的小麥。此外,蒙汜也可以表示模糊、隱約的意思。
蒙汜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是15。
《蒙汜》這個詞彙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經史文獻中。它的繁體字為「蒙汜」,從字形上看,蒙和汜都是由草字頭組成,表示與植物有關。
在古代,蒙汜的寫法可以有不同的變體,根據不同的文獻和書法家的書寫風格,可能會有細微差異。但總體上,它們都保持了草字頭的形狀。
1. 田地裡長滿了蒙汜和稻谷,一片翠綠的景色。
2. 霧氣蒙汜,讓整個山谷顯得朦胧而神秘。
1. 蒙蔽:指迷惑、欺騙。
2. 蒙昧:指迷糊、無知。
3. 汜水:指江河水流。
4. 汜河:指一個具體的河流名字。
1. 蒙蒙:表示模糊、朦胧。
2. 昏昏:表示昏沉、迷糊。
3. 昧:表示迷糊、無知。
4. 渺渺:表示模糊、不确定。
明:表示清楚、明确。
澄:表示清澈、透明。
清:表示明亮、清晰。
瞭:表示了解、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