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汜的意思、蒙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汜的解釋

(1).古代神話中所指日入之處。《楚辭·天問》:“出自 湯谷 ,次于 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裡?” 王逸 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東方 湯谷 之中,暮入西極 蒙水 之涯也。”

(2).指日出之地。《淮南子·覽冥訓》:“邅回 蒙汜 之渚。” 高誘 注:“ 蒙汜 ,日所出之地。”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四:“朝為 鹹池 暉, 蒙汜 受其榮。”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一:“日從 蒙汜 出,照樹出無影。”


濛汜:1.古稱日落之處。《文選·張衡<西京賦>》:“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 濛汜 。” 薛綜 注引《楚辭》:“出自 陽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之三:“ 鼎湖 龍漸遠,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樓賦》:“賓 暘谷 以馳想,候 濛汜 而思結。”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郭璞<遊仙>》:“永得 安期 術,豈愁 濛汜 迫。”《晉書·藝術傳·索紞》:“少不習勤,老無吏幹, 濛汜 之年,弗敢聞命。”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 濛汜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蒙汜(méng s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蘊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日落之處

    指太陽沉入地平線的方位,常見于古代天文與文學描述。如《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王逸注:「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強調其作為日落方位的天文屬性。

  2. 神話地理概念

    在先秦文獻中象征極西之地,與「湯谷」(日出之地)相對,構成古人時空觀的二元結構。《淮南子·天文訓》載「日入崦嵫,經于細柳,入虞泉之汜」,其中「虞泉之汜」即蒙汜的異名,反映神話中的地理體系。

二、詞源與結構

三、文學意象

  1. 時間象征

    詩詞中多隱喻暮年或事物衰微,如晉代陸雲《贈鄭曼季》「蒙汜仰映,扶桑附林」,以日落喻人生遲暮。

  2. 空間意象

    李白《古風》「吾當乘雲螭,吸景駐光彩」暗用蒙汜典故,構建仙境西極的虛幻空間。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文化詞彙,現代漢語僅存于典籍研究與文學創作,日常語言中已被「日落處」「西方極地」等白話表述替代。需注意其與「蒙汜水」(古水名,見《漢書·地理志》)的區分。


權威參考來源

  1. 王逸《楚辭章句》(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劉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本)
  3. 陸雲《陸士龍文集》(《四部叢刊》影印本)
  4.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蒙汜」詞條
  5.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天文地理類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蒙汜”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本義:日落之處

“蒙汜”最早見于《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其中“湯谷”是神話中的日出之地,而“蒙汜”則對應日落之處。王逸注解說“蒙汜”是“西極蒙水之涯”,即太陽沉入西邊水域的邊際。這一用法在《楚辭》中多次出現,成為描述日落方位的固定意象。

二、引申義:垂暮之年

因“日落”象征時間流逝,南朝江淹在《雜體詩》中寫道:“永得安期術,豈愁濛汜迫”,以“濛汜”暗喻人生晚年,表達對衰老的憂慮。此處“濛汜”與“蒙汜”相通,均借自然現象喻指生命階段。

其他注意:個别文獻中偶見“蒙汜”被用作日出之地的記載,但此類用法較為罕見,主流釋義仍以“日落之處”為核心。

别人正在浏覽...

哀啓白藋同心擺台白雲蒼狗犲狼車腦成誦串親春意圖從者打臉挂須澹伫隄遏溝防貫盈惡稔孤清蚝殼好生黃牛山歡氣話音魂識頰車擊梆瘠地晶明屦縷鈞容開小會坤角兒蠟酺留子嗟論議風生麻藍免囚密樞木椌囊螢黏皮帶骨跑狗篇第鋪遞搶眼前文人秦塞屈腰仁義之兵戎捍軟技術撒手鐧參回四倒訟曲痰喘傥來物投案寤覺仙人欹器閑在笑罵從汝